何哲:分享經濟可開啟中國經濟新增長極
分享經濟又稱共享經濟,近年頗受關注,它的產生背景原因是什么?分享經濟有哪些優勢特點?進一步發展分享經濟還面臨哪些障礙?就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研究員、國家戰略研究中心秘書長何哲。
分享經濟是商業模式創新
記者:什么是分享經濟?它作為一個新生事物有什么意義?
何哲:所謂分享經濟,或者又稱共享經濟,是指將原先由于技術手段或者商業模式的限制而無法參與經濟活動與經濟流通的生產生活資源,通過新的技術手段或者商業模式投入到經濟活動與經濟流通中,重新產生經濟價值與社會效益的經濟模式。
大力發展分享經濟是我國經濟轉型的需要,是大勢所趨。當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由較高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過去幾年的發展依賴大量的、集中式投資,充分利用人口紅利,吃了一些資源環境的老本,利用國際市場。新常態以來,外部環境發生變化,出口下降,人口紅利在削減,資源能源壓力變大,長期以投資為導向,投資回報率降低,固定資產投資一塊錢已經拿不回來一塊錢。這種發展模式,使得我國的產業結構嚴重失調。未來經濟發展的核心還是要依靠創新,一是技術創新,二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分享經濟屬于商業模式的創新,它改變了原來集中式的發展模式,不再依賴大量的集中的資源投入,它是充分調動現有的資源,不需要大量的投入。
未來萬物互聯,分享經濟也是物聯網的一個發展階段過程。應該說,分享經濟開啟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是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模式。
互聯網、支付、物流是基礎
記者:分享經濟的發展在當下得以實現,條件是什么?
何哲:剛才講來,分享經濟發展客觀上是經濟轉型的需要,但是它的實現也需要一定的條件。第一是技術背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平臺的建設,搭建供需雙方共享的平臺,使得分享經濟成為可能。第二是支付系統的跟進,雖然是共享,但是也要發生交易,因為是全國共享,這就涉及到支付平臺,支付平臺能跨越地域限制,及時、高效地完成支付,這是分享經濟的保障。第三是發達的物流體系,高效運作的物流體系完成轉送,使得分享經濟發揮魅力。
汽車、發電都可進入分享經濟
記者:分享經濟在哪些領域已經開始發力?哪些領域會成為分享經濟的突破?
何哲:分享經濟的核心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它和技術創新不同,它通過商業模式的創新調動了現有的資源。像目前出現的滴滴快的、優步、神州專車屬于分享經濟,滴滴快的、優步盤活的私家車,神州專車盤活的租賃公司車輛,都喚醒了既有沉睡的資源。智能電網也屬于分享經濟,通過家庭光伏發電,每個家庭都是一座小型發電站,自家需要用的時候就用,不用的時候就放在電網上共享,這也解決了當前光伏產業的產能過剩。
國家建了那么多實驗室,有些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完全可以實現共享,讓科研設備保持最大利用效率。現在網約車只是運人,如果能夠運貨,將會形成龐大的物流體系,我們原來一直講的物流空載等問題就解決了。產能過剩也可以用分享經濟,通過建設一些制造資源共享平臺,可以在全國范圍內調動資源,企業可以不需要自己建設生產設施,充分利用現有的生產加工平臺,降低資源投入浪費。
具有節約、便利、創收的優點
記者:作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的創新,分享經濟有哪些優勢?
何哲:分享經濟具有幾個典型的優點,首先是節約。分享經濟由于并不投入新的生產要素,而是將原先沉睡的經濟要素重新投入到經濟活動之中,因此,具有高度的節約性。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人均資源相對短缺的國家,具有特別的優點。其次是便利,分享經濟并不需要額外的投入資源和人力維護,因此,也具有高度的便利性,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人們就可以完成分享經濟。第三是效率,分享經濟由于經濟資源分散在社會各個角落,因此使用起來即時迅捷,可以極大提高全社會的經濟效率。第四是環保,由于不需要額外的資源投入,分享經濟在降低污染、節能減排方面產生了巨大的潛力。第五是財富分配的均等性。分享經濟由于提供了普通人通過身邊資源參與經濟活動的渠道,因此產生了新的財富流通渠道,在提升普通群眾收入方面具有極大的優勢。
創新本質上來自于不斷的需求擴展,而分享經濟通過人與人之間的關聯,可以極大促進創新。現在我們能設想的分享經濟還是有限的,放開需求,把既有的生產資源生活資源投入到社會需求當中,會創造出我們意想不到的可能。
要打破固有模式與利益藩籬
記者:大力發展分享經濟還面臨哪些障礙和瓶頸?
何哲:盡管分享經濟具有如此多的優點,然而,分享經濟的發展在當前還面臨著很多障礙。之前是技術手段的障礙,然而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障礙來自于原有固化的管理模式與利益藩籬,也就是體制機制的障礙。因此,發展分享經濟,要著力于打破利益藩籬,建立新型的分享經濟治理模式。
在分享經濟的發展上,必須突破原有的體制機制障礙,打破利益藩籬,是因為分享經濟所需要調動的沉睡的社會資源,往往是分散在社會各個領域,各個角落,而這些領域角落都是被傳統的地域、行業等固化的管理體制所束縛,從而無法參與到社會生產的大循環中。由于長期形成的管理體制,從而衍生出了固化的管理惰性與管理模式乃至利益藩籬。從而制約了當前分享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要調動沉睡的社會資源投入到社會生產中,就必須打破制約社會資源的原有固化利益藩籬與機制障礙,為分享經濟發展創造條件。
管理部門應改變思維和管理模式
記者:對進一步發展分享經濟,您有哪些建議?
何哲:首先,要打破原有傳統的管理思維與模式。面對分享經濟,管理部門首先不能想的是突破了自己的管理格局和部門利益,而應該想的是分享經濟是否促進了社會發展,提高了公共服務水平與保障了人民利益,并作出相應的調整。
其次,構建新型廣泛參與的治理體制。分享經濟由于參與面廣,調動資源大,原有政府單一的監管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治理需要,而應該充分利用企業、行業協會、社會組織、媒體、公民監督等各種渠道實現對分享經濟的秩序治理。可以說,分享經濟能不能真正發展起來,取決于新型的治理體制配套措施能否跟上,促進其發展,而不是制約。
第三,在網絡有效治理的大背景下保障分享經濟的公共安全。網絡經濟不一定是分享經濟,但分享經濟一定是網絡經濟,因為傳統的手段很難實現沉睡資源的分享。因此,建立分享經濟的安全監管體系必須與網絡社會的有效治理相結合。通過有效的網絡治理,保障分享經濟的安全有效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