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品牌已經開啟全面向上進階。5月9日,在新華社2023年中國品牌日系列活動“中華健康品牌創新發展論壇”上,業界專家聚焦中華健康品牌的傳承與發展,熱議如何推動中華健康品牌“出圈”,以品牌建設賦能健康中國重要戰略等話題。
大有可為:大健康產業正處于爆發的風口期
【資料圖】
“國家之所以大力倡導發展大健康產業,關鍵是順應了人民群眾所盼,未來社會將呈現從兒童到老人全年齡層細分化的全民健康需求,呈現更多廣泛化的發展趨勢,追求身體、心理、精神、社交、感情、環境等多維的健康,進而催生大量的健康管理、健康服務以及細分的創新產品和消費場景。”上海現代服務業聯合會會長鄭惠強說。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企業發展研究院院長、上海交通大學品牌研究中心主任余明陽認為,作為大健康的重要一環,中醫藥產業備受關注。近年來,中國綜合國力愈發強大,經濟越主流,文化越主流,隨著中國經濟越來越發達,以中醫藥為代表的中華養生體系和思想將得到進一步傳承和發展。
余明陽表示,健康產業是個大風口。然而大健康行業缺乏品牌集中度,目前的品牌呈現多、雜、散、亂、小等特點。大健康是一條康莊大道,需求端、供給端、環境端都已打開,誰能打造出強大的龍頭品牌,由產品滿地開花到凝聚核心品牌,就看企業內功。
“為何有些傳統資源,能夠傳承并發揚光大,有些卻淪為小眾甚至消亡?”特勞特(中國)管理合伙人陳逸倫說,很多成功案例背后,是實現了“轉換性創造”,即按照目前時代的特點和要求,對一些傳統的、陳舊的產品或服務進行改造,賦予新形式,迸發新活力。傳承中華健康養生需學習成功案例是如何轉變產品屬性、植入現代生活、聚焦某類人群、與國際同頻,進而釋放巨大潛力,創造品牌價值。
內外兼修:中華健康品牌如何“出圈”
“出圈”是當下的熱門網絡詞匯,對中華健康品牌來說,“出圈”意味著消費者的關注、認可與追捧,是品牌塑造成功的標志之一。
陳逸倫認為,要打造中華健康養生品牌,可以秉持“由外而內”的思考方式,即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思考和開發產品,核心是關注市場變化、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和需求,據此重新設計和推銷產品。
“如何充實品牌,完成品牌的心智模式建立,有幾點很重要。”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薛守春說,一是為品牌注入科技內涵,讓國貨更有料。比如將源于古方的智慧和啟示加上高科技手段打造成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通過東方智慧和西方方法,讓產品走向全世界;二是讓產品更加安全,為品牌構建提供質量保證;三是為品牌賦予文化內涵,讓養生更溫暖。
嗶哩嗶哩黨委副書記朱承銘認為,品牌“出圈”意味著讓更多年輕人認識它,關注它,需要內外兼修,即練好產品內功,做好品牌傳播。傳播需“天時、地利、人和”,年輕人如今很關注養生,愿意付出和購買產品,這是“天時”;通過什么樣的渠道傳播、怎樣講好年輕人愛聽的故事是為“地利”;對B站來說,“人和”是選好UP主,通過親自體驗和測評來精準傳遞信息。
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張瑩表示,“出圈”意味著要觸及現在還沒有觸及到的人群。消費者對國貨的信心,對中醫藥的認同感近幾年有了空前提升,當下是培育中華健康品牌千載難逢的好時機。還需注意,產品要立得住,品牌才能立得住、立得久,“出圈”才不會曇花一現。
新華社黨組成員、副社長袁炳忠表示,作為國家通訊社、世界性通訊社,新華社擁有豐富的媒體資源、強大的智庫研究能力和專業的經濟信息服務體系。服務健康中國戰略,是新華社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愿與有識之士一道,攜手同心、相向而行,為中華健康產業的發展壯大加油助力。
“中華健康品牌創新發展論壇”由新華社品牌工作辦公室指導,新華社上海分社、中國金融信息中心主辦,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聯合主辦,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上海現代服務業聯合會、上海市創意產業協會共同支持。論壇旨在搭建中華健康養生品牌建設和創新發展平臺,以品牌建設賦能健康中國重要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