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巴安水務的股權激勵計劃不僅有為原實控人親屬輸送利益的嫌疑,而且業績考核的目標也不合常理,這樣的股權激勵更像是一場定向福利,嚴重背離了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的初衷。
股權激勵原本是好事,它的目的是通過建立激勵機制,讓上市公司與核心員工實現利益捆綁,最終達到提升公司業績的目的。但就巴安水務的股權激勵來看,根本目的更像是為了讓特定人員賺錢,不僅股權激勵的價格很低,只有1.51元,而且從條款設置上來看,更像是刻意在為股權激勵的解鎖降低門檻,這樣的股權激勵完全變了味,甚至有些不講理。
巴安水務近三年連續虧損,歸屬凈利潤累計虧損逾21億元。截至2022年末,巴安水務每股凈資產值還剩0.26元。對于業績慘淡的巴安水務而言,推出股權激勵計劃,讓員工上下一心,助力上市公司走出業績困局,本應該是很好的選擇,但巴安水務的股權激勵計劃卻備受詬病。
1.51元的限制性股票授予價格,較3元的最新市場價基本打了個對折,給股權激勵對象留足了利潤空間。當然,要最大程度調動核心員工的積極性,優惠價大一些也無妨。但總共14名激勵對象中,有2名激勵對象為公司原實際控制人張春霖的親屬,這樣的安排難免會讓市場產生懷疑是任人唯賢還是任人唯親?是否借機為特定人員謀取福利?
最有爭議的則是,巴安水務在公司層面業績考核指標方面的設定。草案顯示,公司層面業績考核目標值為2024年、2025年營業收入分別不低于3.5億元、4.2億元,并設置業績考核觸發值為2.8億元、3.36億元,若考核期營業收入低于目標值但高于觸發值,解除限售比例為80%。
其中幾個關鍵點耐人尋味。通常情況下,業績考核指標會設置凈利潤,畢竟最終業績的提升才是股權激勵效果最直接的衡量標準,但巴安水務卻選擇了營收指標,內行都知道,相比凈利潤,營收指標的提升更容易一些。
當然,營收作為業績考核指標并非不允許,但從過往的業績來看,巴安水務設置的營收考核指標似乎沒什么難度。早在2014年,巴安水務的營收就已經達到了3.51億元,到了2018年,巴安水務的營收已經高達11.04億元。隨后,2019-2021年,巴安水務的營收從約7.92億元一路走低至約1.36億元,在2022年又反彈至約2.64億元。如此看來,2024年、2025年營業收入分別不低于3.5億元、4.2億元的考核指標并不存在很大的挑戰。
即便如此,巴安水務還為股權激勵解鎖設置了另一層保險,額外設置2024年、2025年業績考核觸發值為2.8億元、3.36億元,這就給人一種一切都在為解鎖鋪路的感覺。
試問,這樣的股權激勵真正能起到激勵公司業績提升的作用嗎?或許只是打著股權激勵的幌子,為特定人員謀取額外利益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