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投資時報 標點財經研究員 黃鳳清
償付能力是指保險公司對保單持有人履行賠付義務的能力,關乎險企自身的生存、行業的穩定、保單的安全,是檢驗保險公司風險抵御能力的重要指標。
因此,償付能力監管,也是保險監管的核心。為加強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有效防控保險市場風險,維護保單持有人利益,新修訂的《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管理規定》(下稱《管理規定》)于2021年1月正式出爐。《管理規定》強調,保險公司應當建立健全償付能力管理體系,有效識別管理各類風險,不斷提升償付能力風險管理水平,及時監測償付能力狀況,做好資本規劃,確保償付能力達標。
(資料圖)
根據《管理規定》,保險公司同時符合以下三項監管要求,方能進入償付能力達標公司行列: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風險綜合評級在B類及以上。不符合上述任意一項要求的,為償付能力不達標公司。
一年后,2022年一季度,《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規則(Ⅱ)》(下稱償二代二期)正式執行。相較于原規則,償二代二期對險企的資本認定更加嚴格,在此“威力”下,險企的償付能力充足率普遍出現下滑。如今,償二代二期實施滿一周年,保險行業償付能力達標情況如何,成為業界的一大關注點。
截至3月13日,有145家非上市險企在保險業協會網站披露了2022年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包括61家人身險公司(含壽險公司和健康險公司)、74家財險公司、10家再保險公司。標點財經研究院聯合《投資時報》對上述各家險企的償付能力指標進行了統計,并制作出《中國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報告·2023》,力求描繪出保險行業償付能力全貌。
結果顯示,有15家險企償付能力不達標:12家為償付能力充足率達標但風險綜合評級不達標,1家為風險綜合評級滿足監管要求但償付能力充足率不達標,而有2家為償付能力充足率、風險綜合評級均不達標。
15家償付能力不達標的險企包括8家財險公司和7家壽險公司。如何提升償付能力,成為這些險企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
14家公司風險綜合評級不達標
據《管理規定》,中國銀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通過評估保險公司操作風險、戰略風險、聲譽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結合其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對保險公司總體風險進行評價,確定其風險綜合評級,分為A類、B類、C類和D類,并采取差別化監管措施。
而償二代二期正式實施后,險企的風險綜合評級進一步細化為4個監管類別8個級別,對應為AAA類、AA類、A類、BBB類、BB類、B類、C類、D類。
其中,C類公司是指償付能力充足率不達標,或者償付能力充足率雖然達標,但操作風險、戰略風險、聲譽風險和流動性風險中某一類或幾類風險較大的公司;D類公司是指償付能力充足率不達標,或者償付能力充足率雖然達標,但操作風險、戰略風險、聲譽風險和流動性風險中某一類或幾類風險嚴重的公司。
據標點財經研究員統計,在已披露2022年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的非上市險企中,最新一期風險綜合評級為AAA類的公司有友邦人壽、安聯人壽、中遠海運自保公司等8家,AA類公司有中宏保險等15家,A類公司有9家,BBB類公司有25家,BB類公司有46家,B類公司有26家,C類、D類公司分別有11家和3家。此外,弘康人壽、信泰人壽并未披露最新一期風險綜合評級。
可見,上述統計中,風險綜合評級未符合監管要求的公司共有14家。其中,富德財險、珠峰財險、華安財險、渤海財險、前海財險5家財險公司以及中韓人壽、三峽人壽、百年人壽、華匯人壽、渤海人壽、合眾人壽6家壽險公司最新一期風險綜合評級為C類,安心財險、都邦財險、長安保險3家財險公司為D類。
上述風險綜合評級不達標的險企中,不少公司提及存在公司治理方面的問題。
如渤海人壽在2022年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中明確表示,公司主要風險來自于公司治理等方面。
百年人壽稱,公司風險綜合評級結果為C類,主要是由于操作風險中公司治理方面,公司正根據監管要求積極推進公司治理相關問題整改工作。
富德財險亦表示,公司2022年連續兩個季度風險綜合評級為C類,主要風險狀況是公司治理風險高、公司戰略風險較大、保險業線風險需重點關注。
可資本化風險亦不容忽視。
長安保險2022年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公司處于持續虧損狀態,導致核心資本及內源性資本占比低,公司可資本化風險評分低,同時公司治理得分偏低,以上兩項綜合和影響,公司風險綜合評級為D類。
安心財險亦提到,公司風險綜合評級得分較低,主要原因是可資本化風險為0分,可資本化風險較大,評估期末公司留存收益為負,實際資本為負,償付能力充足率不達標。
3家償付能力充足率觸“紅線”
償付能力充足率方面,據中國銀保監會披露,2022年第四季度末,納入審議的181家保險公司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96%,平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28.4%。財產險公司、人身險公司、再保險公司的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237.7%、185.8%和300.1%;平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206.8%、111.1%和268.5%。
就此次統計的145家險企來看,2022年四季度末,有77家公司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在200%以上;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超過150%的公司有87家,在100%—150%之間的有33家。
根據監管劃出的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兩道“紅線”,統計中有3家險企在償付能力充足率方面不達標。
具體來看,2022年四季度末,安心財險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為-1208.94%,長安保險上述兩項指標分別為15.24%、30.49%,北大方正人壽分別為32.89%、65.78%。
如前所述,安心財險、長安保險同時還是風險綜合評級不達標的險企,最新一期風險綜合評級結果均為D類。而北大方正人壽風險綜合評級結果滿足監管要求,為B類。
根據《管理規定》,對于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低于50%或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00%的保險公司,中國銀保監會應當采取監管談話、要求保險公司提交預防償付能力充足率惡化或完善風險管理的計劃、限制董監高人員薪酬水平、限制向股東分紅等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管理規定》還提到,中國銀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建立償付能力數據核查機制,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低于60%或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20%的保險公司為重點核查對象。
在此次統計中,除了上述3家償付能力充足率不達標的險企外,還有6家公司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在120%之下、1家公司的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在60%之下,已相當貼近“紅線”。
分類型來看,財險公司中,都邦財險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15.4%,低于120%;人身險公司中,三峽人壽、國寶人壽、渤海人壽、復星聯合健康、百年人壽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20%,復星聯合健康的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低于60%。
其中,復星聯合健康2022年四季度末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12.02%,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56.01%,離監管“紅線”僅一步之遙。該公司在2022年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中預測,下季度末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進一步降至81.28%、40.64%,但該公司同時亦稱,前期已啟動增資事宜,預計一季度會完成部分增資,增資后一季度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能夠滿足監管要求。
超半數公司償付能力下降
標點財經研究員注意到,統計中超過半數險企的償付能力充足率在去年四季度出現環比下降。
統計數據顯示,145家險企中,有80家2022年四季度末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較2022年三季度末下滑,占比達55.17%,包括31家財險公司、43家人身險公司和6家再保險公司;核心償付能力充足下滑的有81家,包括31家財險公司、43家人身險公司和7家再保險公司。
下滑最為明顯的是小康人壽。該公司2022年四季度末的核心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為390.27%,均較三季度末下降 357.72 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是,與三季度相比,實際資本下降了27659.23 萬元,降幅為 12.44%,同時最低資本上升了 20162.91 萬元,漲幅為 67.82%。
小康人壽在2020年12月獲得了銀保監會增資批復,并完成了28億元增資。而隨著業務的開展,實際資本會有所消耗,最低資本有所上升。小康人壽2022年四季度實際資本下降主要是業務開展導致的保單未來盈余下降,以及投資資產浮虧造成的凈資產下降;最低資本上升則主要是新業務銷售帶來的利率風險增加,以及投資資產配置帶來的權益價格風險和信用風險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小康人壽償付能力充足率雖然有所降低,但在行業中仍然處于較高水平。而長安保險、北大方正人壽則是由達標降至不達標。
其中,長安保險2022年四季度末的核心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環比下降45.94個百分點、91.86個百分點。主要是由于2022年四季度該公司承保虧損17939萬,投資資產計提減值準備導致報表虧損增加3725萬,以上兩點導致核心資本大幅下降。
北大方正人壽2022年四季度末的核心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環比下降42.51個百分點和66.65個百分點。該公司稱,報告期內投資于原方正集團下屬企業的信托計劃計提減值,導致2022年四季度償付能力充足率不足。
不過,當前北大方正人壽股權變更已落定,控股股東由北大方正集團有限公司變更為新方正控股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后續資本補充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