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國網財經11月16日訊(記者 曾薔)銀保監會昨日發布2022年三季度銀行業主要監管指標,2022年三季度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總額373.9萬億元,同比增長10.2%;2022年前三季度,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凈利潤1.7萬億元,同比增長1.2%。
銀保監會相關部門負責人于上月末表示,今年以來,銀保監會引導銀行業保險業全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穩住宏觀經濟大盤,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著力實現“穩增長”與“防風險”的平衡,銀行業保險業保持平穩運行的良好態勢。
就資產總額增長分銀行類型來看,2022年三季度末,國有大行、城商行資產總額分別為154.59萬億元、48.73萬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2.7%、10.2%,增速高于或持平平均水平;股份行、農商行資產總額分別為65.21萬億元、49.78萬億元,分別同比增長7.2%、10%,增速低于平均水平。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今年以來,疫情反復和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拖累有效融資需求,銀行體系信貸投放面臨較大“資產荒”壓力。為助力經濟修復、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穩增長政策持續加碼,基建和制造業等領域的對公中長期貸款成為信貸增長的重要支撐。其中,大型銀行發揮“頭雁”作用,成為信貸投放和資產擴表的主力,其資產增速實現較快增長;江浙、成渝等地城商行維持較高信貸景氣度,帶動整體城商行資產增速持平平均水平。但受到市場化私營部門資本開支意愿相對不足和居民端加杠桿意愿持續偏弱影響,股份行和農商行資產擴張節奏相對偏慢。
盈利能力方面,2022年前三季度各銀行機構類型凈利潤增長出現分化。根據數據,2022年前三季度,民營銀行、城商行凈利潤分別為134億元、2217億元,增速分別為25.23%、15.59%,實現兩位數增長;國有大行、股份行、外資銀行凈利潤分別為9752億元、4027億元、191億元,增速分別為6.34%、9.04%、6.11%;農商行凈利潤為764億元,同比下降57.74%。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董希淼指出,整個銀行業凈利潤增速放緩,主要有兩個方面原因,一是銀行加大向實體經濟讓利,今年以來LPR下降了三次,讓利幅度比較大,其他方面也減費讓利,會影響凈利潤增長;二是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銀行加大不良資產的處置會消耗一部分利潤。
資產質量方面,2022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法人口徑,下同)不良貸款余額3萬億元,較上季末增加373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66%,較上季末下降0.01個百分點。
溫彬對此表示,今年以來,銀行體系維持了較強的不良資產處置和核銷力度,前三季度處置不良資產2.14萬億元,同比多處置1900多億元,帶動資產質量持續改善。此外,在地產維穩刺激、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等政策的托底助力下,當前部分行業仍處于風險緩釋期,未對資產質量形成擾動。
董希淼進一步指出,盡管總體上銀行業資產質量相對平穩,但面對經濟下行和疫情沖擊,房地產市場波動和地方政府債務等成為金融風險防控重點領域,銀行業保持資產質量穩定的壓力較大。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應將進一步提升風險防范意識和能力,防控多領域交叉風險的發生和傳染,將更嚴格實施全面風險管理,在貸前調查、貸中審查及貸后管理等環節健全制度,優化流程,提升效能。同時,加大不良資產處置力度,綜合運用現金清收、重組重整、資產證券化等手段處置問題資產。此外,應盡快建設完善風險監測預警系統,結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科技手段對潛在風險早發現、早預警、早化解。
展望四季度,董希淼建議,銀行業在保持信貸規模適度增長同時,應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一方面盤活存量,一方面用好增量,加大信貸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穩步提升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科技創新、鄉村振興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和服務。同時,優化房地產金融政策,合理滿足房地產企業融資需求,更好地支持居民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