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保”產品近幾年在保險市場上不斷走紅,但同城多款產品廝殺的現象也不斷浮現。如今,有城市的“惠民保”產品選擇了“握手言和”。
10月27日,北京京惠保發布公告稱,“北京京惠保”保障將于11月30日到期并停售,歷史保單的后續服務仍將由“北京京惠保”公眾號提供,廣大客戶可通過“北京京惠保”公眾號了解具體信息。對于仍希望擁有全面實惠的健康保障的客戶朋友,可以參保2023年度“北京普惠健康保”。
【資料圖】
“北京普惠健康保”則是北京的另一款“惠民保”產品,同樣定位為北京醫保參保人專屬的普惠性商業健康保險。
2020年10月,“北京京惠保”正式發布,明確表示該產品是北京醫保人專屬的普惠性商業補充醫療保險。這款產品保費為79元/年,能夠獲得最高200萬元的保險保障和相關健康服務。一年之后,“北京京惠保”推出2021年版,保障升級,但是保費依舊不變。
不過,2021年7月,“北京普惠健康保”也正式發布。這款產品保費為195元/年,就能獲得醫保目錄內外最高300萬元的醫療保障。同城多款“惠民保”產品,讓一些消費者也面臨“選擇難”。
其實,不限于北京,有不少城市都出現了同城兩個“惠民保”產品“廝殺”的情況,有些地方還出現了同城三款甚至四款惠民保產品。例如,浙江杭州、浙江寧波、福建福州等地曾先后推出了三款甚至更多的惠民保產品,杭州市民可參保的包括“杭州惠民保”“杭州市民保”“西湖益聯保”等;福建福州市民最早可參保的產品為福州專屬的“榕城保”,“榕城保”后升級為面向福建省醫保參保人的“八閩保”。
有多位保險業人士向澎湃新聞表示,還是建議一個城市將“惠民保”產品統一成一款。
就當下來看,惠民保產品的投保率情況與各地政府的支持力度有較大的關系。此外,地方經濟發展水平、主承保方的實力、當地居民的保險意識、人口老齡化程度等也都對投保率有所影響。
同城多產品的出現,則對各款產品的投保率均會造成影響。雖然是一款普惠型產品,但“惠民保”的商業屬性依然存在,投保率會直接影響產品的可持續性。惠民保若要可持續發展,在籌資和支付方面均要有可持續性,前者則要求有著持續充足的參保量,后者則要求在控費能力方面加以提升。
銀保監會政策研究局負責人葉燕斐曾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回答澎湃新聞記者提問時曾表示,整體而言,目前大多數城市定制型醫療保險項目還是處于啟動階段,還未經歷完整的保險期間。這個業務賠付率受項目賠付條件設置、當地基本醫保政策和參保率影響較大,目前賠付風險暴露尚不充分,不排除部分地區將來可能還出現虧損,這是探索的一個過程。
可以說,“惠民保”產品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老年人以及普通商業保險可保范圍之外的人群的醫療保障需求。但是,在“惠民保”的發展中,仍然有許多問題需要引導和規范。“北京京惠保”此次宣布“退出”,或能給同城多產品走出“廝殺”提供一個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