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果麥文化正式上市,這也是繼讀客文化后,另一家登上資本市場的民營出版公司,而此后,還有磨鐵文化正向著上市的目標邁進。多家出版公司的先后亮相,也讓這一曾在資本市場中略顯低調的行業站在聚光燈下。近年來,出版業面臨著自己的發展挑戰,部分已上市的出版公司也出現了業績增長緩慢甚至是負增長的情況,如何穩定自身發展并尋找新的利潤空間顯得越發重要。
掀起IPO熱潮
又一家圖書出版公司擁抱國內資本市場。8月30日,果麥文化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正式上市。截至當日收盤,果麥文化的股價報收39.55元/股,與發行價8.11元/股相比,漲幅達387.67%,總市值則為28.49億元。
而縱觀果麥文化的上市進程,從2020年7月遞交IPO申請到2020年11月首發過會,再從今年2月提交注冊,到7月注冊正式生效,果麥文化的IPO之路僅耗時一年就已“通關”全程。對此,有業內人士分析稱:“這也釋放出了國家對于圖書出版行業的一個整體態度。”
北京商報記者發現,自2017年4月新經典成為國內首家上市的民營出版公司以來,多家民營圖書出版公司紛紛加快了IPO步伐,掀起了一股IPO熱潮。截至目前,包括世紀天鴻、讀客文化、果麥文化在內的民營出版發行公司均已實現上市。與此同時,以少兒圖書為目標的榮信教育以及曾出版《明朝那些事兒》等多部暢銷書的磨鐵文化也正在沖刺IPO。且隨著果麥文化的上市,榮信教育與磨鐵文化這兩家公司也更加受到資本市場的關注。
IP運營仍存短板
觀察已上市的出版公司,在募集資金的用途中都少不了“擴充版權庫建設、擴充圖書品種規模、豐富圖書版權資源儲備”,如讀客文化便將募集資金全部用于版權庫建設項目,此次果麥文化公開發行所募集的資金,同樣也將全部用于版權庫建設項目,強化內容資源的儲備。
毋庸置疑,出版公司的核心資源與優勢與內容版權密不可分,但若是僅將內容版權出版為圖書并發行來獲取收入,在當下的社會環境與時代下則顯得有些落后。且據北京開卷統計數據,2015-2019年,我國圖書零售市場的碼洋保持10%以上的增速,但2020年受到疫情影響首次出現負增長,這也意味著客觀環境對圖書零售市場存在直接影響,這也將進一步影響出版公司的經營發展。多位業內人士指出:“單一的出版業務已無法在互聯網泛娛樂時代持續發展,IP價值開發與版權授權將是傳統出版業的下一個突破口。”
現階段,出版公司紛紛走上開發IP的道路,或是將內容版權授權給影視公司、游戲公司,從而獲得版權收入,或是與其他公司合作,直接參與到影視、游戲等作品的開發環節中,深入到IP開發的更深領域。
不過,IP衍生運營能力卻也是傳統出版企業的短板。以果麥文化為例,2020年,其IP衍生與運營業務帶來的營收為150萬元,占比僅0.44%,遠遠沒有發揮出旗下眾多知名作家和作品應有的衍生價值。讀客文化同樣如此,據2021年半年報顯示,版權運營收入僅502.67萬元,與紙質圖書帶來的超2億元收入差距較大。對此,有業內人士作出判斷:“誰能先在版權運營與IP開發方面找到新路徑,或許誰就能率先占領高地。”
由淺入深穩步布局
“出版公司運營IP的大方向是沒有問題的,之所以部分效果不達預期,與欠缺運營經驗有關。”在數字文創產業智庫研究員李杰看來,發現優質內容與運營好內容,雖然看似都是圍繞著內容IP,但在具體操作上存在著較大的不同,一個需要獨到的眼光,一個需要對市場的把控和項目的操控能力。
不可否認的是,當下IP已經成為文化圈內各個細分行業的關鍵詞。在影視領域,大量爆款作品均由IP小說改編而成,在游戲領域,不少作品也紛紛圍繞著IP進行多元化的改變,此外在線下娛樂市場,不少體驗性項目也與IP密不可分。與此同時,受眾也往往會被IP吸引目光,尤其是忠實粉絲,會因為IP改編而追隨至多個領域進行體驗與消費。
李杰認為,圖書追根究底只是一種承擔著內容的載體,而當下市場上存在著更多載體可進一步承擔并延續優質內容,因此通過IP開發能夠將內容價值開辟出新的高度,但出版公司在布局IP運營的初期不可操之過急,選擇好合適的合作公司,由淺入深,熟悉并積累專業經驗后,再逐漸深入至IP開發的深層環節,以降低自身的風險。(記者鄭蕊實習記者周陽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