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杰創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杰創智能”)將創業板IPO(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上會,接受審議。
不過,IPO日報發現,杰創智能似乎通過改變收入確認政策導致業績猛增。
修改前后差異大
據了解,杰創智能的主營產品和服務是提供涵蓋業務咨詢、方案設計、設備采購、產品研發、系統集成及運營維護的全周期綜合解決方案,根據服務領域主要分為智慧城市綜合解決方案和智慧安全綜合解決方案兩類。
2018年至2020年,杰創智能的營業收入分別為4.22億元、7.34億元、10.32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56.34%。需要指出的是,這個增長速度在創業板注冊制企業中排在前列。截至2021年7月14日,同花順顯示,創業板注冊制155家上市公司中,僅有8家企業近三年營收年復合增長率能超過這一比例。
(創業板注冊制上市公司摘要,數據來源:同花順)
不過,IPO日報發現,杰創智能的收入猛增與2017年8月進行了收入確認政策變更有關。彼時,杰創智能將系統集成業務收入由終驗法修改為完工百分比法。上會稿顯示,完工百分比法按照實際成本投入的進度逐步確認收入,而終驗法在完工后一次性確認收入。即一個按進度計算收入,一個是完工后一次性確認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杰創智能首份申報稿并沒有對政策修改的具體影響進行模擬,后在深交所的要求下,杰創智能模擬測算以終驗法確認收入的情況。
從數據來看,在終驗法下,杰創智能2018年至2020年的營業收入全線下降,其中2018年由4.22億元降為3.71億元,2019年由7.34億元降至6.89億元,2020年由10.32億元降至7.41億元。特別是2020年,下降幅度高達28.17%。
(模擬數據摘要,數據來源:上會稿)
從凈利潤來看,在終驗法下,杰創智能2018年至2020年的總體數據也下滑較多,合計凈利潤由2.74億元降為2.07億元,下降幅度為24.42%,將近四分之一。其中2018年由4542.96萬元降為2119.47萬元,2020年由1.67億元降至1.23億元。
如此看來,杰創智能將系統集成業務收入由終驗法修改為完工百分比法,大大增加了業績。
近三成持股員工“半途離場”
2016年6月,已于2015年7月登陸新三板的杰創智能推出員工持股計劃,發行股票數量為882萬股,發行價格為每股1.5元。
員工持股計劃的對象為杰創智能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以及核心員工。核心員工符合三個標準之一,一是公司中層管理人員;二是公司分支機構負責人;三是公司核心技術人員、核心市場營銷人員。并且核心員工的認定,應當由公司董事會提名,并向全體員工公示和征求意見,由監事會發表明確意見后,經股東大會審議批準。
除杰創智能三位實控人外,共涉及員工31人。
(員工持股計劃的對象,數據來源:上會稿)
這些股份有禁售期,即一年內除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另有規定或經公司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以外,員工不得主動出售持有的公司股票,亦不得將公司股票用于擔保、償還債務。另外,這些股份也有限售期,即登記之日起滿一年解禁30%,滿二年再解禁30%,滿三年則全部解禁。
但有意思的是,2016年6月當月,杰創智能兩位員工持股計劃參與人員陳迪泉和謝華遷便離職,兩人持股數量分別為20萬股和4萬股。實施員工持股計劃時,陳迪泉和謝華遷在公司的職務分別是總工程師和硬件工程師。上述人員的離職時間距離公司員工持股計劃股份登記均未滿一年,根據員工持股計劃及發行方案的規定,由回購主體進行回購。
上會稿顯示,陳迪泉和謝華遷所持股份的轉讓時間分別為2017年5月和2017年6月,轉讓價格均為1.5元/股。
(轉讓情況摘要,數據來源:上會稿)
IPO日報初步計算,按杰創智能2017年10月8元/股的增資價格,陳迪泉“錯過”了130萬元。按杰創智能2016年11月至2017年3月通過股轉系統6元/股的轉讓價格計算,則陳迪泉“錯過”90萬元。
需要指出的是,以1.5元/股的低價離去的不只有陳迪泉和謝華遷,黃東燦、黃冠萍、謝銳綿、伍偉鋒、謝曉琿、陳煥斌、歐梓豪也均在股份未解鎖前離職。實施員工持股計劃時,其中前2位分別為粵西區域經理和人力資源經理,后4位均為項目經理。
從占比來看,除去杰創智能實控人外,“半途離場”的9人占員工持股計劃人數的3成。
關于上述員工為何愿意放棄利益而離職,杰創智能上會稿并沒有具體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