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7月以來,在城商行等大型IPO的領銜之下,新股發行數量、融資規模連續創下今年以來最高。新股發行提速背后是否隱藏有政策信號、后續節奏如何、影響市場幾何等一度成為市場的關注點。在投行人士看來,新股發行節奏與市場行情有一定的關聯,隨著市場行情的逐步穩定,新股發行的節奏也可能是根據市場的承接力來慢慢尋找平衡,且新股發行存有積壓嚴重之勢,但后續的節奏或許也并不會太快。
銀行股掀起IPO小高潮
7月IPO首發規模跳升至211億
記者注意到,近期獲批的14家IPO中,被市場視為大盤股集中營的銀行板塊就有2家,分別是貴陽銀行和江陰農商行。其中,貴陽銀行獲批發行股數不超過 5億股,為此前招股書設定數量;江陰農商行獲批發行股數不超過2.09億股,約為此前招股書設定數量的52%。
“加上 6月獲批的江蘇銀行,近2個月內就有 3家銀行獲得 IPO核準。顯然,發行銀行股會對市場造成沖擊,短期內已不再是監管層擔心的問題。”李瑞華對此表示,由于去年下半年 A股出現大幅波動,市場敏感的IPO供應一直是監管層控制重點,今年以來首發企業上會數量就隨市場波動出現明顯調整,如1-3月,每周有6家以上企業上會;4-6月,每周上會的企業數量縮減至4家;而6月中下旬以來,數量開始穩步增加,大盤藍籌股進入市場視野。
證監會披露的信息也顯示,今年上半年獲準 IPO的公司不過70家,規模最大的為6月下旬開始申購的魯股玲瓏輪胎(601966),募資總額25.96億元。此外,整個上半年僅有第一創業(002797)、中國核建(601611)、堅朗五金(601611)和南方傳媒(601900)募資額超過 10億元。
而7月公布的27家獲批IPO公司,合計募資規模就達到211億元,平均募資額逼近8億元,無論是數量還是規模,都呈現上升態勢。
IPO提速影響幾何?
據了解,截至2016年7月21日,中國證監會受理首發企業884家,其中,已過會122家,未過會762家。未過會企業中正常待審企業703家,中止審查企業59家。
至于此次新股發行融資規模逾百億元,“主要是因為有體量大的銀行股”成為多方業內人士的一致觀點。
對于之后的新股發行節奏,有投行人士認為,不會太快,目前階段還是整治市場秩序為主。“估計和現在節奏差不多,一個月兩批次,如果市場行情好一點的話可能會有所加速。”
國泰君安策略團隊喬永遠認為,目前來看,短期很難有貨幣政策寬松的可能,之前基于寬松預期的資產價格上漲將面臨調整壓力。
同時,市場的嚴監管和控杠桿也在持續發力。欣泰電氣退市帶來的股價崩塌已開始體現監管威力,嚴監管和控杠桿凈化市場環境時也會帶來短期潛在沖擊,以東北特鋼為代表的企業債券違約也將加速局部信用債違約苗頭出現,對風險偏好和流動性造成沖擊。
此外,投資者的倉位已高。喬永遠指出,英國脫歐以來,利空出盡,投資者抓緊時間修復凈值是加速器,無論是絕對還是相對受益者,當下均已進入高倉位區域。存量博弈的消耗戰中,板塊的加速輪動或預示行情進入尾聲,短期規避風險為上。
而除了貨幣寬松預期修正與去杠桿擾動,以及階段性資金利率趨緊壓力外,喬永遠還建議,投資者關注IPO發行節奏邊際加速風險,自IPO新規公布,月核準發行規模大概10-15家,但7月以來,核準發行IPO數量已達到3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