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專項檢查大幕正徐徐拉開 。
近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獨家了解到,券商作為保薦人,將成為最先被檢查的對象,目前已有券商被證監會通知將被抽查IPO底稿。
半個月前,證監會曾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將部署針對首次公開發行(IPO)欺詐發行及信息披露違法違規執法行動。彼時,證監會用了三個覆蓋來總結此次執法行動,即全面覆蓋IPO各個環節,全面覆蓋發行人、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中介機構等各類主體,全面覆蓋不披露、不及時披露、虛假披露等各種違法行為、
“本次執法行動涉及面非常廣,2013年的核查重點在財務方面,而此次應該是針對IPO環節的所有問題。”一位華泰證券人士表示。
專項檢查拉開大幕
在公布近半個月之后,證監會開展針對IPO的專項執法行動在近期拉開大幕。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獨家了解到,證監會將抽查13-15家券商,并對其IPO在會項目的底稿進行抽查。
“這次被抽查的券商名單是由地方證監局上報到證監會的,具體的數量大概在13到15家。另外,此次核查非常嚴格,底稿檢查會細致到對每頁的內容都看。”一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表示。
而其中一家被抽到的券商人士告訴記者:“我們聽到的消息是,被抽查到的券商,其已申報IPO材料的抽查比例可能在20%-30%。”
上述券商人士還透露:“此次被抽查的券商僅是第一批,后續可能還會有幾批券商被證監會抽查。
對于此次抽查對券商的影響,上述券商人士表示,“現在券商一般也都有自己核查底稿,很多核查程序其實都走過了,企業有沒有毛病其實券商比較清楚,主要還是看券商的風險偏好,有些保代比較保守,有些還是比較激進。”
對于核查的重點,IPO信息披露或是其中之一。此前證監會曾指出目前企業IPO信披存在四方面問題:發行人報送或披露的信息存在虛假記載;發行人報送或披露的信息內容不準確、依據不充分或者選擇性、夸大性披露,存在誤導性陳述;發行人報送或披露的信息存在重大遺漏以及發行人未按規定報送或披露信息,包括未及時披露生產經營的重大變化,未及時披露重大訴訟或仲裁進展等。
前述華泰證券人士對記者表示,“今年券商的工作不好做,之前并購重組收緊審核趨嚴,現在IPO層面也風聲鶴唳,這次執法行動相當于再次給中介機構以及擬IPO公司上了一道枷鎖。在這么大的壓力下, 很多項目或許會知難而退。”
紓解堰塞湖
在市場人士看來,如此規模的專項執法行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紓解IPO堰塞湖。
據證監會2016年7月7日最新公布的 IPO 在審企業數據顯示,目前上交所在審企業數有391家,深交所中小板和創業板在審企業分別有156家和303家,加上兩個交易所中止審查的45家企業,目前共有895家企業擬IPO,以正常速度來看,新申報的企業最快也需要兩年的時間才可以IPO成功。
而此次專項核查也會動搖一部分企業的IPO意愿。
一位中部地區大型券商投行部人士表示,“尤其是那些財務報表有瑕疵的,除了需要擔心舉報和媒體監督之外,現在還需要應付監管層的核查,這些企業當中肯定會退一批。”
該人士表示:“此次抽查券商相當于證監會釋放的一個信號,除了被動等待線索,也要主動出擊。”
“證監會此次部署的執法行動讓我想起了2013年的IPO企業財務核查,當時工作強度之大,要求之嚴格讓所有從業人員頭疼。”海通證券一位資深投行人士對記者表示。
不過,該人士進一步解釋,這一次執法行動與上一次財務核查還是有區別的。“這一次并沒有要求所有券商對旗下項目進行核查,這一點對券商來說,工作量會相對輕松一點。但這一次抽查券商在會項目也挺讓人提心吊膽的,不知道會嚴格到什么程度。可以肯定的是這次的嚴格程度和執法力度,與上次財務核查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而前述被抽查到的券商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這一批擬IPO企業沒有經歷過類似上一輪財務核查這樣的檢查,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們來說也有積極的一面。這一次被會里檢查完畢,沒有問題的話,之后的IPO流程應該會更順利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