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一只新股發行價為10元,散戶1萬元老股市值可申購1000股,相當于1元老股市值可申購1元新股。而投資者假若以最底線1000萬元老股市值入圍網下配售,若網下發售量1000萬股,網下申購相當于1元老股市值可以申購10元新股。當然,由于網上網下發行存在回撥機制,投資者網下申購所能占到的便宜并沒有想象中的大。按《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網上申購倍數超過150倍的,回撥后網下發行比例不超過本次公開發行股票數量的10%。現實是中簽新股如同中獎,一般網上有效認購倍數均在數千倍以上,這樣網下發行數量一般只有公開發行數量的10%,網下配售對象所能分享的蛋糕變小了。
不過,目前投資者通過網下申購還是具有一定比較優勢。比如千禾味業公開發行4000萬股,網下初始發行數量為2400萬股、但最終由于觸發回撥機制網下發行僅400萬股,1444個有效報價配售對象共申購333.96億股,相當于平均配售比率只有萬分之一點二;而網上最終發行數量為3600萬股,投資者最多申購1.6萬股,最終中簽率為萬分之五點三。但這并不表明網上申購更劃算,原因是有些中小散戶多余的市值被作廢;而對網下配售,投資者的市值具有以一當十的功效,這樣總體算來,投資者通過網下認購還是更為劃算,尤其是對于持股市值剛好越過1000萬元的中小機構而言。
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網站信息,目前網下詢價對象共有3974名。以前參與詢價是個技術活,投資者若申購價報高了可能被剔除,報低了顯然也申購不上,但現在情況已然不同,由于新股發行價格實行窗口指導,發行市盈率一般在23倍左右,且申購時有券商的貼心服務、一般會發布詢價參考值,這使得如今參與詢價變得非常簡單,實際參與的投資者數量因此與日俱增,動輒上千,而且基本都能猜中最后發行價格,報價齊刷刷的只有一個,這真稱得上是A股市場一大新奇觀。
不同市場其新股發行機制的選擇也不同,但總體都需符合自身所處的發展階段。海外成熟市場發行新股,基本以累計訂單詢價機制作為主要定價機制,這是其市場化發行的一個標志;但新興市場國家或地區多數以固定價格機制為主(直接定價發行)。即使我國香港股市,在1980年到1994年間新股發行定價方式基本都采用固定價格公開發售方式;而我國臺灣地區在1995年之前新股發行定價方式也只有固定價格公開申購一種方式。
當前A股市場由于存在市場操縱等因素使得價格發現功能缺失,與發達國家的市場發展階段不同,A股市場實行詢價配售、存量發行,顯然還缺乏市場基礎,還會產生損害市場公平、徒增發行人發行成本、引發承銷商腐敗等問題。據此,筆者認為還不如暫時取消新股詢價發行,待時機成熟再重啟。
事實上,去年11月證監會提出新一輪新股發行制度五方面改革措施,其中第四個改革舉措為“公開發行股票數量在2000萬股(含)以下且無老股轉讓計劃的,通過直接定價的方式確定發行價格,全部向網上投資者發行,不進行網下詢價和配售”。在筆者看來,直接定價機制應在新股發行中普遍推廣使用,可由發行人和承銷商直接自主定價,發行人以及承銷商為了確保發行成功,一般也不會過高要價。當然,即使推行新股直接定價發行,也要從根本上解決“炒新”、“新股不敗”、“市場操縱”、“利益輸送”等關鍵性問題。
(作者系資深經濟研究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