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問題來了,對于以前4、5萬億搖新一族來說,現在怎么辦?新辦法打新股是需要市值的,即便你以前配套有市值,但現在一二級市場利潤差價依舊巨大的情況下,多出來的幾萬億現金能不能去充點市值打新?現在是試運行階段,每天一只,對市值的要求不大,以后不可能每天一只,一天可能幾只十幾只,對市值的總要求就比較高了。最尷尬的是,目前二級市場整體趨勢很不明朗,不少年前樂觀的市場人士與專家幾乎都開始悲觀起來了,因為現在似乎找不到樂觀的理由,無論是宏觀經濟還是微觀的企業基本面,內外因素似乎都不支持A股走強。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又要充市值去打新,怎么辦?
我們知道,A股持續大跌的一個很重要的誘因,就是本身的估值還是太高了,簡單說就是泡沫太大。在牛市里,一切都好說,它是重勢的,一漲就會有人氣;但到了熊市或者平衡市,那就是要看質。我們可以看看美國,道瓊斯和標普500的平均市盈率目前大概是15倍和18倍左右,對應的上證50和滬深300目前的平均市盈率大概是不足9倍和不足12倍。也就是說,目前單純看估值,上證50和滬深300基本和國際接軌了,但創業板和中小板的估值還比較高。因此,從安全的角度看,充市值打新,首選應該是一些已經跌不動的大盤藍籌股。
那么,在上證50中又該怎么選呢?說實話,盡管上證50估值不高,但它的指標股大多數屬于傳統產業,這些產業現在面臨的更多是轉型,是去產能,因此,要想優中選優,要兼顧行業基本面和公司基本面,這里面,首選應該是銀行股,特別是抗風險能力比較強的大銀行。目前國內幾大銀行的估值都相當低,流通股最小的建設銀行目前最新動態市盈率只有5.5倍左右,市凈率0.9倍,平均股息率則達到6%左右;歷史最悠久的外匯銀行銀行中國銀行目前最新動態市盈率5.9倍左右,市凈率只有0.84倍,平均股息率為5.5%左右。這個數值基本上屬于歷史最低水平,買這些銀行股充市值,即便未來指數大趨勢長期不振,但市值下降的幅度應該也不會很大。
從另一個角度看,很多人擔心中國的銀行業會長期跟隨宏觀經濟低增長或負增長,但請相信,在中國這種必須依靠寬松流動性推動GDP達到6.5%以上增速的國家,銀行特別是國有銀行的日子不會差到哪里。況且,國有銀行還是金融改革預期下最肥的肥肉,這些家大業大的國有銀行,是萬億社會資金最青睞的國資改革標的物。真的喊你去買那些區域性的城商行農商行,你要么?
需要強調的是,這篇文章的立意是從安全的角度充市值打新股,不是強調未來大趨勢走好以后的股價彈性,因此,選擇大銀行就是選擇了低風險低股價收益,這點必須明確,魚與熊掌始終不可兼得。當然,未來也有可能出現超預期收益,那就是國內金融改革的力度超預期疊加人民幣入籃以后外資的搶籌配置,國有大銀行的改革勢必引發新的大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