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對于IPO推出究竟屬于利空還是利好,需要兩看。當然,在并非以投資為主導的市場中,還要加上走勢的強弱來觀察。只要新股神話沒有結束,能逢低入市又有“中簽新股”的激勵,持股者心中尚有一點“慰藉”,也可以算在某種程度上堅定了交易者持股的信心。若是在值博率相對較高的階段,即使新股發行持續不斷,這種持股的信心就更會高于離場的欲望了。但是,假若市場陷入漫長的熊市,則持股就將得不償失,那時候,不管新股神話有多么誘人,相信也沒有多少人愿意持有這樣的市值去博“中彩”般艱難的新股了。前者可以讓IPO成為利好,后者則讓IPO成為利空,這在歷史上已經得到了一定的驗證,2002年開啟的市值配售,就曾因后來的熊途慢慢而被迫取消。
對市場中大多數投資者來說,打新應該只是一個副產品,有無都不會影響其對投資的本意。從這個角度來說,則新股發行又回到了是一種供給壓力,只是這種壓力純屬理論上的,在實際中仍要看行情對交易者信心的影響。弱勢行情面前,就會被當成利空,在好的行情面前,則再大的IPO也不成為壓力,甚至反過來成為市場一種“題材”,如IPO公司的影子股甚至同業老股集體狂歡迎接“新成員”(同行業公司的上市本應是利空,因為對方做大意味著自己可能受損,但A股交易者則寄望其上市高定價刺激老股).
繞來繞去,可以說明的是正常的IPO對市場不應有如此強烈的影響。這個問題在A股之所以成為問題,正是IPO更多地體現了一定程度的行政意志,注冊制之所以萬眾期待,也正在于只要真正實施起來,說不定就可以解開這個久而未決的癥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