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證監會19日發出了7張新股發行批文,時隔10年之后市值配售重出江湖,本周五投資者就將迎來首家按現行市值配售方法進行發行的新股高瀾股份(300499.SZ).
打新之所以火爆,最為關鍵的原因還是在供求關系上。綜觀近來新股的發行,23倍市盈率成為了無形的天花板,相對于A股市場目前的整體市盈率而言,新股上市后上漲的空間較大,打新股基本成為了無風險的投資行為,自然也就受到了資金的熱烈追捧,打新動輒凍結數萬億元資金的壯舉也就順理成章了,而一些僅憑500股中簽就賺取十萬元的案例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這一趨勢。
不過在新的市值配售發行方法實施之后,新股中簽率的大幅下降或許是可以預期的。此前的申購方法在需要市值配置之余,申購時還需有足夠的資金進行預繳款,而新的市值配售方法取消了預繳制度,這使得此前苦于資金不足的中小投資者將有更大的動力去進行頂格申購,最多在中簽之后再去籌集數萬元的資金就是了。
對于投資者更為關心的新股上市后的上漲空間問題,筆者認為,在目前新股發行市盈率不會超過23倍,市場整體市盈率遠高于此的背景下,新股上市后連續漲停的走勢短期仍不會改變,這也意味著打新短期仍然會是無風險的投資。
盡管如此,投資者仍然不可對此抱有想當然的賺錢心態,就本質而言,新股發行和申購應該是一項嚴肅的一級市場投資行為,而不是無風險獲利的工具,這一點或許我們可以從15年前A股就實施過的市值配售方法的經驗教訓中得到啟迪。
新股按市值配售在A股市場上其實不屬于什么新生事物,2000年時A股就曾釆用過按二級市場市值配售新股的方法,并實行了多年。2000年時,為了改變當時在“519”行情之后股市萎靡不振的走勢,也為了打擊在一級市場上“不勞而獲”的專門打新的搖號一族,證監會推出了首次市值配售方案。不過由于當時的制度存在不少瑕疵,如深市的市值無法申購滬市新股等,該辦法在實施一段時間后就被暫停,直到2002年時進行了完善后才再度推行。
從當時實施的情況來看,實施初期也是一簽難求,中簽率低至萬分之幾,甚至十萬分之幾都不鮮見。筆者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位在券商營業部工作的朋友,當時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電話通知中簽的客戶及時準備繳款的資金,也因此事后接到了很多的感謝電話,頗有成就感。這也從一個側面體現了當時中簽之難,使得很多投資者都忘了還有這回事(當時券商可以幫助自動申購),以致于中簽繳款時賬戶余額不足成為了一種常態。
當時新股上市之后的表現則從收益頗豐逐漸轉向了盈虧難料,這一方面是緣于熊市的市場氛圍使得股指不斷走低、市場整體市盈率下移,另一方面則是緣于新股發行市盈率的不斷上升,使得一二級市場的市盈率逐漸接軌,導致打新不再是無風險的收益,而是一門考量投資眼光的投資行為,甚至一度出現了承銷商被迫包銷大量新股的情況。
對于當前的新股市值配售方式,雖然短期由于發行市盈率較二級市場低出不少而風險較小,但隨著注冊制后續的推行,新股發行市盈率是否會出現水漲船高的情況并不確定,對此投資者一定要高度關注發行市盈率和市場整體市盈率、所屬行業平均市盈率之間的差異情況,一旦出現市盈率倒掛的情況,新股申購或又將成為一項有風險的投資活動了,對此不可不防。
就筆者看來,市值配售的重出江湖,反映了新股發行由核準制向注冊制過渡期的現實需求。在注冊制下,新股發行和申購應該是一項嚴肅的一級市場投資行為,而不是無風險獲利的工具,這一點是投資者需要清醒認識的,新股不敗的神話總有破滅的一天,也許那一天會成為A股市場化機制建立過程中里程碑式的日子,也會成為A股市場投資者成熟的重要標志。
筆者同時也希望監管層以后也不要再將暫停新股發行作為維護市場走勢的重要政策取向了。要知道,成熟的證券市場完全有能力通過合理的市場機制去解決這一問題,質地優良的新股永遠是備受市場追捧的稀缺品種;投資者真正不喜歡的,是那些依靠包裝作假上市的偽劣企業,如何從監管層面避免這樣的企業上市、加大事后稽查懲處力度或許才是監管層該發力的工作重點。(一.財.網.張.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