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行情顯示,2016年前10個交易日,上證綜指累計下跌了18.03%,而次新股板塊指數則對應地下跌了20.55%,可謂是板塊中的下跌急先鋒。具體來看,在近期接連上演連續跌停之后,股價高位腰斬的次新股不在少數。尤其是今年剛剛上市交易的次新股,更是將暴漲暴跌體現到極致。以美尚生態、思維列控等去年底剛剛登陸A股市場的次新股為例,上市之后連續十幾個漲停板,而在A股大跌的情況下,在高位打開漲停之后便開啟連續跌停模式,讓不少高位追漲的投資者短期內損失慘重。回顧去年6-8月A股大幅非理性波動時期,次新股依然是市場暴漲暴跌的典型代表。在交易中,甚至很多次新股上演了非漲停即跌停的極端走勢,加之盤中震幅巨大,總讓一些投資者摸不著頭腦。
實際上,次新股的極端走勢主要與其流通股股東構成有關。目前新股上市之初,流通股東主要為中簽的中小投資者,即使是機構投資者在現行的打新政策下,通過打新獲得的新股比例也很低,這就導致每一只新股上市之初籌碼極為分散,而一旦股價漲至高位再碰上市場大幅下挫,羊群效應將導致拋壓盤蜂擁而出,而一旦接盤者不夠活躍,將可能再度加劇踩踏效應,形成極端的連續跌停情況。如果市場整體向好,次新股開板后則會走出截然相反的走勢,不少主力資金會在高位接棒繼續炒作,更多地呈現出連續漲停的極端模式。而A股的多數妖股,之所以能夠暴漲是因為其流通股東中的中小散戶占據了多數席位。以特力A與海欣食品為例,在連續暴漲期間,基金、信托等大型機構投資者在逐漸退出,實際上是中小散戶在不斷接盤,導致流通籌碼的不斷分散,其中大部分都是投機的短線客,而這實際上降低了繼續拉升的阻力。
在搞清楚次新股暴漲暴跌的直接原因之后,投資者就可以更好地定位次新股的投資邏輯。在市場向好的時候,次新股的泡沫會繼續膨脹,形成一波明顯的賺錢效應,而一旦市場轉跌,泡沫的迅速破滅會導致次新股將變身“急跌俠”。同理,如果在市場大幅下挫的情況下,有些次新股可能會遭到集體錯殺,而在低價、低市盈率發行的基礎上,這些次新股可能造成嚴重的價值低估,市場一旦企穩,這些次新股將變身領漲的龍頭,并且產生極強的賺錢效應。諸如在去年股災時期,有不少次新股上市后不久便打開漲停,在當時很明顯屬于錯殺,在隨后的幾個交易日里,這些打開漲停的次新股創造了極強的賺錢效應,成為弱市中最亮麗的風景線。(北.京.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