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滬深股市開設以來,它們的新股發行方式經歷了多次調整,但不管具體方式如何變化,基本上都是以足額保證金申購為前提的,這也是海外成熟市場的基本做法。但問題在于,由于新股發行中并沒有真正做到市場化定價,因此大多數情況下新股上市后都會有很好的上漲,以致出現了所謂“新股不敗”的傳奇。也因為這樣,申購新股成了無風險的投資行為,吸引了大量資金前往逐利,使得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之間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尤其是在行情低迷時,一級市場的高收益與二級市場的普遍虧損,導致市場矛盾尖銳。于是乎,新股發行制度也就不得不一次次進行修改。而明年將要實施的市值配售+搖號模式,其實也不是什么新鮮事物,在2000年就實施過,后因為推進股權分置改革,有關方面認為不再需要采取這種市場化色彩不足的模式,改為足額保證金+搖號申購。現在看來,股改以后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的矛盾依然存在,而在管理層為控制“三高”現象所進行的各種努力中,這種矛盾甚至變得更加尖銳,也就有了這次發行模式的回歸。
在海外成熟市場,新股發行中并沒有市值配售這種模式,這主要是因為其新股發行是充分市場化的,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大體上接軌,申購新股與購買老股比,并沒有顯著的超額收益,而且風險也未必小。因此,不存在需要市值配售的基礎。相對而言,境內市場的市場化程度還是比較低的,特別是新股發行中,人為調控價格的現象很突出,乃至有“價低者得”的奇葩現象出現。在這種情況下,市場無形之手必然會驅使資金進入一級市場,而為避免由此帶來的矛盾和不公,似乎只能是把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聯系起來,市值配售的基礎也就在此。而現在進一步取消足額保證金申購這一環節,更是有剝奪大資金在申購新股中優勢地位的考慮。所以,也就有人把這種方式稱之為“買股票,送彩票”。當然,這與市場經濟規則是有距離的,但如果照顧到客觀狀況,人們也不得不接受這樣一種事實上扭曲的現實。
有人說,在廢除了市值配售+足額保證金+搖號的申購模式以后,約兩萬多億元的專事新股申購的資金,將會進入到二級市場來。因為在沒有了一級市場的無風險高收益之后,它們是要尋找出路的。在筆者看來,部分資金回流到二級市場是完全有可能的,畢竟其持有者也是參與二級市場操作的。在申購新股不再需要這些資金后,的確會考慮把錢投到二級市場的問題。不過,這樣的比例不會很高,因為原先為申購新股而留出的資金,往往是作為資產配置的一部分而存在的,追求的是低風險,進入二級市場就要承擔高風險。因此,把日后股市上漲的機會建立在申購新股資金的回流上,明顯是不太現實的。當然,在市值配售+搖號的模式下,投資者進入二級市場的積極性會有所提高,畢竟新股申購收益的分配更多是向專事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傾斜,這樣做能否達到既鼓勵了一級市場擴容,又安撫了二級市場投資者情緒的作用,答案很快就會見分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