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提請大家關注的是,國務院常務會明確了一個時間表,即兩年內實施。如何理解兩年?是兩年之后呢還是兩年內的任何時點?
其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認為利好的是看到兩年是一個遙遠的時間,市場足夠做一個來回;而利空的人則認為,隨時都可能推進的事,兩年其實是劃了一個底線,這個時間內必須實行,體現的是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決心。而市場真正該擔心的則是整個市場的制度性建設能否配套,比如退市機制,比如嚴刑峻法,比如投資者的利益保護,盡管這些方面在證監會的公告中都有涉及,但恐怕雷聲大雨點小,說歸說,做歸做,一個成為硬指標,一個成為軟指標。
在核準制的背景下,上市公司成為“不死鳥”,“殼”成為一種資源。重組垃圾股成風,推高了整個市場的估值,埋下巨大隱患,注冊制長遠來講可以刺破這種泡沫,但是短期如果只有批量上市沒有批量退市則會造成估值嚴重下移,劇烈震蕩,股票的供應由供不應求向供過于求迅速轉化,中小散戶最終成為套中之人。所以,證監會不但要把握好IPO的上市節奏和價格,同樣要把握好退市的規模和節奏,新陳代謝,市場才有活力,才能投資融資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