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11月21日發表的最新研報稱,以保險、銀行、券商等資產管理機構為主的機構投資者2015年上半年最青睞的是混合型基金,其次為貨幣型和債券型。2015年基金半年報顯示,混合型基金機構持有份額8113.59億份,位居各類基金首位。其次為貨幣型基金2768.56億份,第三位為債券型基金1269.74億份。保本型、QDII、股票型產品機構持有份額總量均很小。
上海證券分析師李穎指出,機構投資者在基金中的總投資占比不過30%左右,但機構投資者無疑是基金投資的重要參與方。盡管基金的機構投資者持有信息只有在每年的年報和半年報才有披露,但是機構通常布局周期較長,其中傳達出來的信息仍然具有解讀價值。
機構三季度混基份額或少于3000億份
上海證券指出,2015年上半年,機構增持混基反映其主動管理偏好上升,指數型基金近半年被機構凈贖回。機構投資者持有的指數型基金份額小幅回落25%,減少了304.92億份。在2014年底,混合型基金和指數型基金份額相差不大,分別為1618億份和1211億份,經過2015年上半年后,份額差距拉大至近9倍。李穎認為,一方面是混合型基金獲得機構大量份額凈申購,一方面是指數型基金產品被凈贖回,反映機構投資者對主動管理產品的明顯偏好。
從占比來看,經過2015年上半年的增持,機構投資者在各類基金產品中的份額占比均有所提高。機構投資者平均份額占比較2014年底提升6.6個百分點,升至28.28%。各類基金產品的機構份額占比均有2%至14%不等的比例提升,最大提升幅度為保本型基金,最低提升幅度為指數型基金。目前債券型基金的機構投資者占比最高,份額占比為54.42%。混合型基金占比提升至歷史較高水平,為24.71%。
李穎指出,A股市場在今年第三季度大幅回調,市場避險情緒強烈,混合型基金份額急劇縮水近一半,估測機構投資者難免有較大的份額變動。截至三季度末,混合型基金份額較二季度末縮水10197億份,總份額為12264億份。按照歷史較高占比水平(2015年中24.71%)與近年歷史均值來看(18%左右),機構投資者份額有可能已經縮水至3000億以下。但考慮到7月份有近2000億份“國家隊”基金入市,短期內不會退出,機構在混合型基金中的占比或將被進一步提升。
李穎對記者表示:“三季度情況看起來比較特殊。所以我做出兩種估測,一種按照歷史比例數據測算;一種設想加上國家隊中長期資金,可能機構凈流出沒有歷史數據那么多。后一種就是機構占比提升了,這與現在市場上機構手中籌碼增多的現象一致。”
12家基金公司的機構占比超30%
上海證券篩選了近三年超額收益能力表現較好、具備200億以上規模實力的基金公司,發現包括新華基金、興業全球、寶盈基金、華泰柏瑞、長信等在內的12家基金公司,機構持有份額超過了30%。
上海證券的數據顯示,從不同基金管理人的平均機構份額占比來看(剔除總規模小于100億的微型基金管理人),泰信基金、中歐基金、國聯安基金、東方基金、國泰基金、萬家基金和長安基金的機構占比較高,均為40%以上,最高達62%。
李穎指出,機構投資者占比過高,對于一只規模較小基金可能利弊均沾,因為機構的大額申贖動作或對基金運作造成較大沖擊,如今年7月極端下跌行情下發生基金被機構大額贖回造成凈值跌幅超過10%的事件。這對個人投資者提供了警示,機構持有占比高的基金并不值得迷信,甚至應避免參與規模小流動性不佳、機構占比過高的基金,以免承擔過高的機構沖擊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