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剛推出不久,2015年中國農村移動金融論壇便落地中國西南農業大省云南。“未來的農村金融是什么樣的?肯定是更多的發揮移動金融工具和線下相結合的力量,農民足不出戶就能解決生活和生產的借款需求,而且有閑錢了還能網上理財,想買保險也能一站式解決,有了問題還能咨詢他身邊的‘宜信普惠金融家’,這就是惠農平臺的發展方向。” 宜信普惠惠農平臺遠景規劃引發專家共鳴。
今年10月底,宜信普惠在整合多重業務板塊后,新版惠農平臺正式上線。這是宜信普惠繼今年1月發布“谷雨戰略”、并宣布在未來五年建立農村金融云平臺以及1000個農村金融服務網點之后的又一重要舉措,也是“谷雨戰略”落地的一個階段性成果。宜信普惠農商貸總經理許超表示,惠農平臺主要有兩塊業務,一部分是對接農戶需求,比如理財、保險,借款購買農機等等業務,提供綜合性的農村金融服務解決方案。另一部分業務,是在應收賬款保理、農機存貨金融、宜農場及農民專業合作社信息化平臺“愛社員”等方面的探索。
提供農村金融一站式綜合服務
宜信普惠惠農平臺建成后,宜信普惠通過移動互聯網+移動工作站的方式實現了三農金融的全服務。
宜信公司創始人、CEO唐寧告訴《投資快報》記者,互聯網金融是新的金融模式。多年以來,我國傳統金融機構在農村投入不少,但是依然有超過7成的貸款需求無法滿足。這其中,關鍵的制約因素是大部分農戶在央行的征信系統中是不存在的,這個數字大概在3-4億之間,而且農戶也缺乏傳統金融機構發放貸款必須要有的可抵押資產。
2013年和2014年,宜信先后攜手中山大學、蘭州大學、四川省社科院、內蒙古農業大學,在廣東甘肅、四川、內蒙古等地進行農村金融需求調研中發現,農村提供金融服務的機構遠遠滿足不了需求,而制約傳統金融機構的原因主要是,在間接融資體系中,銀行貸款的擴張主要是通過網點和人員等比例擴張的單一方式,滿足農村資金需求有很大的難度。
許超表示,未來的農村金融就是更多發揮移動金融工具和線下相結合的力量,農民足不出戶就能解決生活和生產的借款需求,而且有了閑錢還能進行網上理財、購買保險也能一站式解決,很多問題能咨詢身邊的普惠金融機構,這就是宜信普惠惠農平臺要去做的工作。
政策利好加快惠農平臺成長
“緊貼地皮、扎根基層、服務草根的普惠金融體系”。中央已將發展普惠金融提高到更加重要的國家發展戰略層面,明確了發展普惠金融更加全面和更加具體的目標,并制定和提出了更加系統、更具可操作性的推進普惠金融發展的“路線圖”和“時間表”。
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的《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是中共中央通過的我國第一個推進普惠金融發展的規劃。隨之,國家又印發了《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提出加快農村金融制度創新。堅持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結合。健全政策支持、公平準入和差異化監管制度,擴大農村金融服務規模和覆蓋面,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模式,全面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促進普惠金融發展,加快建立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競爭適度、風險可控的現代農村金融體系。多重政策利好,在宜信普惠等一批走在普惠金融前列的金融機構看來,都為公司未來發展提供了更好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