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和燃料油進口的口子有越開越大的趨勢。
商務部最近密集發布進口燃料油和原油的政策,新的企業不斷獲得進口原油資質和配額。11月5日,商務部公布2015年第二批燃料油非國營貿易進口允許量申請材料的情況,新增12家企業報送材料符合條件。
商務部10月28日發布的2015年第52號公告顯示,2016年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允許量為8760萬噸,較2015年3760萬噸暴漲5000萬噸,或133.0%。
國研中心資環所研究員郭焦鋒分析說,原油和成品油進口逐步放開是油氣改革的一部分,通過地煉使用進口原油,進而向符合條件的地煉開放進口權和配額,進口將改變幾家央企控制的局面。
石油進口放開或加快
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配額繼續增長。能源咨詢公司安迅思分析師馬琛認為,2016年增加的5000萬噸非國營貿易進口允許量主要是為地方煉廠預留位置。
安迅思跟蹤數據顯示,自2015年下半年開始地方煉廠開始陸續獲得進口原油使用權、非國營貿易進口資質。
根據統計,截至目前,已有地煉企業東明石化、盤錦北瀝、寶塔石化、亞通石化、墾利石化、利津石化等六家獲得非國營貿易進口資質,目前累計獲批原油進口額度達3474萬噸。包含正在公示尚未獲批的額度,累計已達4918.88萬噸。
這些新增的配額都給予民企或地方企業,商務部表示,非國營貿易進口允許量目前并未包含中化工的進口原油使用配額量,即新增配額都是非國營貿易進口資質的地煉獲得,地煉獲得的原油配額已近5000萬噸。
山東省煉油化工協會會長劉愛英曾對記者稱,山東符合條件的煉化企業超過20家,都在陸續申請。按照目前地煉企業獲得的原油進口配額,大致相當于年進口原油的六分之一左右。
郭焦鋒分析說,進口資質和配額的逐漸放開,將慢慢打破目前幾家央企貿易公司控制原油進口的局面,地煉獲得進口原油加工權也會慢慢打破原來需要國有煉廠出具“排產單”的局面,形成進口多元化。逐步改變目前國有企業控制進口油源的現狀,激發地煉的積極性。
進口開放政策密集
一邊是不斷增加的配額,一邊是民地煉的煉化能力。
此前因為受到進口油的限制,地煉大多使用燃料油進行加工。加工品味較好的原油需要設備調整,所以市場普遍認為,民營煉廠在年底前可能無法用光所有進口配額,但調整后或會加大原油進口力度。
本報記者接觸的從事原油貿易的人士稱,最近到岸的原油明顯數量增多,但銷量也并不好。該人士也稱,煉廠需要找到適合各自的油品,并不會一放開就大批量采購。
油氣改革從年初就開始討論,普遍的思路是實行全產業鏈的市場化。上游已經在新疆試點,10月底就5個區塊舉行了公開招標。中石化推動下游銷售板塊的改革,幾家企業推動新疆企業當地注冊的措施。
產業鏈的改革涉及到不同部委。進口資質和配額由商務部負責,今年初國家發改委和能源局出臺地煉使用進口原油的規定,此后地煉開始申請。
但原油使用權和進口資質緊密相關,獲得進口原油使用權的企業后來也獲得進口資質,相當于進口權和相應的配額。進口開放的政策隨后密集推出。
今年7月,商務部發布《原油加工企業申請非國營貿易進口資格有關工作的通知》,啟動非國營貿易進口資格申請工作。隨后賦予先期獲得進口原油使用權的山東東明、遼寧盤錦北方瀝青進口資質。
之后,利津石化、山東墾利石化集團、亞通石化、寧夏寶塔石化先后獲得非國營原油進口資質。10月30日,商務部發布《2016年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允許量總量、申請條件和申請程序》啟動了明年的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