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最多下單31手、通過高頻程序化交易非法獲利20多億元”,日前,伊世頓公司瘋狂斂財的手法曝光。幾乎在同時,美國芝加哥一名高頻交易員被判商業欺詐罪和“幌騙(Spoofing)”罪。
一時間,程序化交易、高頻交易、量化投資等專業術語成為市場關注的熱點。
眾所周知,作為衍生品投資的一部分,量化投資在國內起步較晚,基于量化模型,指數基金、阿爾法策略等目前也已廣泛應用在公募、私募等投資機構中。在程序化交易的幫助下,量化投資的優勢得到充分體現,但過猶不及。當程序化交易以“幌騙”的形式出現并套利時,高頻的程序化交易就成了“惡魔”。
那么,交易者是如何通過程序化交易來實施“幌騙”,從而達到非法盈利的目的?《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抽絲剝繭,嘗試著解密這一市場交易的神秘領地。
掠奪者
伊世頓案讓“高頻交易”、“程序化交易”進入到普通投資者的視野。
簡而言之,“程序化交易”就是指用計算機的程序來交易,把編寫程序語言和下單的接口對接,是一種交易行為,國外的叫法是“progranmingtrading”。
一名量化投資業人士向本報介紹,高頻交易能夠實現的做法是直接把服務器放在距離交易所最近的機房,直接用自己的程序來和交易所對接。“實際上是用了一個經紀公司的牌照,并沒有用經紀公司的系統。即服務器租用、接口對接。”
據通報,伊世頓公司便是設計研發出一套高頻程序化交易軟件,并遠程植入伊世頓公司托管在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的服務器,以此操控、管理伊世頓賬戶組的交易。
“高頻交易更多是指下單的頻率,即交易信號觸發的頻率相對比較高。現在股指期貨一秒鐘到毫秒級,現貨的速度則慢一點。當程序化交易或高頻交易太頻繁時,會使市場的流動性發生突變。”中國量化投資俱樂部執行理事、真融寶董事長吳雅楠表示。
量子金服聯合創始人張冰則認為,高頻交易是交易的一個方式,而要想做到速度極高不得不借助于計算機。“這個樣子的話高頻交易就等同于程序化交易。即高頻交易是程序化交易的一部分。”張冰表示。相關制度規定,期貨在交易所推送的速度是500ms(毫秒)一次,也就是一秒兩次。
在業內人士看來,伊世頓的高頻是超越了目前市場的高頻速度,是一種掠奪的算法。伊世頓公司50萬美元的注冊資本金加上360萬元人民幣,其原始投入資金規模充其量也就約合人民幣680萬元,就可以獲取20多億元約300倍的暴利。而高頻交易正是其“掠奪”工具。
“由于計算機CPU的速度非常快,500ms可以在計算機中做很多事情。當然多了之后不一定對策略有幫助。”張冰告訴記者,通常會根據策略和賺錢方式匹配速度。
幌騙
芝加哥的那名交易員,被判刑的原因則是因為其“幌騙”。
在美國的商品交易法案中,幌騙被認為是一種擾亂市場行為的做法,任何個人從事具有“幌騙”特征的交易都是違法的。幌騙,即報撤訂單的目的是在其成交之前取消該訂單。
被認為四種典型的“幌騙”交易行為是:1.報撤訂單以增加報價系統的負荷;2.報撤訂單以影響他人訂單的成交;3.報撤多個訂單以造成市場深度的假象;4.報撤訂單以產生人為的價格波動。
“過去來說,有一些開源的程序提供就可以在市場中做這樣的事。這是套利策略的一種,即程序化交易短時間把市場價格報高,引誘市場其他交易者來追,從中可能會出現套利機會。”上海一位前公募量化投資經理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譬如一種做法是,最開始以37.64元掛出賣單,然后在不到一秒之內接著掛出相對較多的買單,價格分別為37.6元、37.61元和37.62元等逐漸遞增的買單,這樣就能給市場其他交易者造成價格將要上漲的假象;而當賣單成交之后就迅速撤銷所有的買單,然后在相反的交易方向采用相同的策略,以此取得買賣單之間的差價收益。
“打個比方,在賽車比賽中它完全可以開到你的前面去,好像美國電影中打出的一個幻影,說是右轉,等你右轉的時候它瞬間撤回來,而你就撞墻了。它一直可以比你快一步,騙你說前面或者后面有什么。實際上等你操作的時候它已經沒有了,因為速度更快。”張冰解釋道。
“事實上,交易所可以把接口封死,不讓托管服務器,這樣速度就下來了。”上述量化投資業內人士指出。
“金融市場需要防范風險,對"幌騙"的態度在全球有這樣一種趨嚴的趨勢。我國的衍生品市場相對不成熟,更需要建立一個相對合規的交易環境。”吳雅楠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