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下行的背景下,屬于制造業的卓越鴻昌依然能保持30%以上的盈利能力實屬不易,面對上半年的凈利潤微降,公司積極謀求變革
“通過環保智能機器制造的房子零部件為輕質材料,將這些零部件運到規劃好的位置后進行現場組裝,這種建筑方式在國外已經很普遍,我們現在也在逐步實現。”從募資路演現場回來,福建卓越鴻昌環保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卓越鴻昌”)董事長傅志昌接受《投資者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
經過多年的發展,卓越鴻昌成為國內新型墻體材料的領軍企業,于今年7月掛牌新三板,并剛剛啟動了首輪定增募資計劃,推進新型業務開展。
在經濟下行、實體企業舉步維艱的當前,公司2014年凈利潤仍然保持50%的增速。“求新、求變是企業適應不同經濟環境的原則。”傅志昌表示,公司之所以能保持較好增速,和持續研發投入、轉變商業模式密不可分。同時,他認為,對于成熟的企業,每一次經濟的低潮期都是產能、技術和人才的儲備期。
墾荒環保智能建筑
成立于2006年的卓越鴻昌前身為有30年發展歷程的鴻昌磚機,并于2009年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主營業務為環保型砌塊自動成型裝備和配套設備、配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以及整體解決方案的設計和一體化服務,具體的產品為砌塊生產線。
傅志昌于1985年涉足制磚機械行業,由最早改裝的小型制磚機,到幾十萬的二手機床,企業慢慢發展起來。隨著國家加快墻體材料革新和節能建筑推廣進程加快,傅志昌決心進軍環保節能建筑材料。
然而,現實卻沒有想象中那么美好,由于我國制磚機行業起步晚,無論是企業規模還是技術水平大多還停留在家庭作坊式階段,難以支撐起生產質高價優的新墻材的現實需求。而那種按照傳統的空心砌塊原理生產出來的混凝土墻材,往往有墻體裂縫、漏水,無法滿足二次裝修等致命缺陷。結果,新型墻材的推廣舉步維艱,傅志昌介紹,上世紀90年代,我國整個砌塊(磚)機行業發展幾乎停滯。
“當許多人決定放棄、紛紛轉產的時候,我覺得環保墻體一定有市場。”傅志昌表示,沒有技術就學習國外經驗,“山寨”國外先進設備。最終,傅志昌的堅持讓他和公司渡過了最初的難關。
產品創新研發讓卓越鴻昌獲得了最初的生存空間。此后,卓越鴻昌又成功研制出一機多用的多功能制磚機,讓用戶用一份投資便可生產出一系列墻地磚產品,并實現了磚機的自動化生產,產品一經問世便廣受歡迎,公司也慢慢地走出困境,進入了一種相對良性的發展態勢。
創業的道路并不平坦。國家推行新型墻材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資源和環境,為滿足墻體材料革新的要求,整個行業都在尋找性能與價位上都優于傳統黏土磚的產品。傅志昌成功推出了“混凝土多孔磚”系列及相應的生產設備,并申報國家專利。通過自動化的制磚機械設備生產的“混凝土多孔磚”,不僅節能降耗,還可將粉煤灰、煤矸石、尾礦渣、石渣、建筑垃圾、焚燒后的生活垃圾等利用起來,做到環保、廢品再利用。
“為盡快將科技成果產業化,我們投資1300萬元建成中國制磚機行業首個研發與中試基地,當年即獲專利達14項。”傅志昌介紹,公司自主研發的機電液光一體化全自動生產線的出口,更是填補了這一領域國產設備出口的空白。
年復合增長率30%
在渡過最初技術壁壘幾年后,卓越鴻昌迎來快速增長。從公司披露的數據來看,2014年年報顯示,公司2014年實現凈利潤3621萬,同比增長近50%,2013年同樣實現較好增長,凈利潤環比超過61%。
傅志昌介紹,近幾年公司產能每年以30%至50%的速度遞增,產品出口到127個國家和地區,并連續多年產銷量納稅總額居行業之首。業績的表現突出,讓卓越鴻昌更多地參與到行業發展推動上來,截止到目前,其參編過9部國家與行業標準,獲得過7項省部級技術成果,擁有實用新型專利49項,發明專利13項。
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制造業普遍蕭條的當前,對于公司業績依舊保持較好增長的原因,傅志昌認為,對于一個企業來說,沒有創新就沒有生命力。而創新不僅僅體現在技術上,更體現在品質、服務、經營上。
扎根于深厚的行業基礎,卓越鴻昌在創新上做起了文章。首先針對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的問題,公司推出“體現用戶價值”的經營模式。
“我們不僅僅生產環保墻體這項產品,而是為客戶量身裁定,最大限度利用客戶的所有資源,策劃出最適合客戶的建廠投資方案,主要體現在材料選擇應用、工藝流程設定、預留發展空間、盡量節省投資、突出工廠景觀等。”傅志昌認為,從客戶角度出發,才能了解客戶真正的需求。
而面對很多小公司不具備購買設備的能力,卓越鴻昌改變思路,將“賣”設備變為“租”設備。“以小規模拆遷建設為例,我們的技術員工帶著設備,就地取材將拆遷廢棄物加工制作為環保墻體,施工方可以直接使用,項目完成后,我們的員工和設備退出。”傅志昌表示,這種租賃的方式可以實現公司自身和客戶的雙贏。首先,客戶不需要購買設備、聘請專業人才,綜合成本降低;而對于卓越鴻昌來講,一臺設備每年可重復利用四次,收益自然也比銷售一臺設備要高。
據了解,目前卓越鴻昌將全國20多個零部件配送售后服務點進行分包,承包者對用戶實行服務終身制,真正做到用戶、員工、企業三方受益。每年公司都要招聘一批大學生和有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花上一兩年時間對他們進行訓練,而后再隨鴻昌設備一起租賃到世界各地,為客戶提供有償服務,同時也解決了客戶的后顧之憂。
此外,卓越鴻昌還創立了行業惟一的“砌塊生產與應用”培訓學校,讓用戶在設備交付之前,接受鴻昌從品質管理、成本控制、設備操作、設備維護到員工考核、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專業培訓。
為了鼓勵創新,尊重創造,傅志昌在公司專門設立了一個創新基金,用于獎勵科研人員與有突出貢獻的員工。
逆境思“變”
從卓越鴻昌業務結構來看,主營業務突出,營收占比超過99%。高度集中的業務模式有利于公司發展,精益求精上一個新臺階。但另一方面,單一業務發展則面臨較大風險。
傅志昌介紹,公司市場需求主要受下游行業需求狀況影響。公司產品主要用于建筑業,包括房屋建筑(包括工業和民用建筑)、路橋建筑(鐵路、公路、橋梁和碼頭等)以及市政工程建設(鋪設路面、裝飾公共設施等)。因而,房地產市場、路橋建筑業以及市政建設業的投資規模和市場容量對砌塊產品的需求量造成直接影響。
去年下半年以來,建筑行業市場陷入低迷,對公司產品需求量萎縮。受其影響,卓越鴻昌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06億元,比去年同期略有上漲2.15%;而利潤總額和凈利潤分別為2200萬元、1940萬元,比去年同期分別下降7.20%、4.05%。
面對這種情況,傅志昌表示,任何產品都有其生命周期,企業若沒有持續研發,若沒有技術儲備,若不能適時推出革命性產品,不管其歷史如何輝煌,企業資源最終將會被消耗殆盡,而后自生自滅。
“7年前用錢排隊70天才能給貨,當年讓公司賺得盆滿缽滿的核心產品,目前已經不能滿足溫飽,銷售占比不到20%。”傅志昌感慨地說。
圍繞著人才結構、營銷手段、市場定位、商業模式以及管理方式等核心問題,傅志昌開始積極謀求變革。
首先,卓越鴻昌定點引進接觸到國外最前沿核心技術的團隊,結合國內實際情況,引進消化吸收后用27個專利覆蓋了國外核心技術,形成了自己的技術特點;在保證產能、品質與運行率的情況下,做了大量的成本創新,滿足了國內外高端客戶的性價比要求,出口訂單平均售價只需220萬美元,成本較國外提供商便宜近半。
其次,在銷售方面,隨著國內建筑業的產能過剩,經濟發展的放緩,裝備制造也存在著較為嚴重的流動性不暢。傅志昌介紹,卓越鴻昌的市場定位由過去的通過廣告、展會,不斷尋找新的客戶,轉為對現有的制磚行業進行產業升級,對單一客戶由銷售規模由幾十萬發展到幾百萬,產業門檻不斷提高,設備融資租賃也應運而生。融資租賃使更多小規模用戶能提前享用先進的科技產品。
“企業想走向國際就需有國際化的專業團隊,特別是銷售團隊,有好產品還必須有好的營銷模式與營銷文化,國際化的人才結構更清楚客戶的訴求,更清楚溝通的渠道。”傅志昌表示,目前公司已經打造了一支由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印度、中東等國家和地區的專業人才團隊。
值得一提的是,卓越鴻昌在商業模式的探索上,瞄準行業痛點,推出IMO(投資、管理、運行)模式。此前,政府處理建筑垃圾通常會在偏遠的市郊找塊地做集中處置,讓排放單位將處置物送過去還要交處置費,執行效果差,大部分處置物還是到處亂放。
對此,卓越鴻昌對滿足產能的單位推廣IMO模式。“預交3個月的工資,我們會派出移動工廠、生產與管理人員,到拆遷現場將處置物就地轉換成各種建材。我們稱之為‘合同廢固管理’。”傅志昌介紹,移動工廠即為企業免費安裝設備,提供專業人才進行現場作業,將廢棄物加工為可用墻體。
坎坷資本路
今年7月成功掛牌新三板的卓越鴻昌完成了傳統民企走向資本市場的第一步。《投資者報》記者了解到,其尋求資本之路并不平坦。
同業中,海源機械(行情002529,咨詢)早已登陸中小板,實現上市。2012年,卓越鴻昌也開始沖擊創業板,但因當年IPO關閘等原因被擱淺。
去年,大連橡膠塑料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公布重大資產重組預案,擬以約5.55億元的價格,以發行股份結合現金支付的方式收購卓越鴻昌100%股權。
此次收購,業內一致看好,卓越鴻昌作為行業內最早研制、生產環保型成型裝備的企業,其發展方向符合國家政策導向,目標服務于可持續發展國家戰略,具有廣闊的市場發展空間,其技術水平及市場份額占據行業前列。然而最終也未能如愿。
傅志昌表示,掛牌新三板,更多的是希望對公司品牌影響力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針對經營風險,公司積極拓展海外業務,通過全球化營銷策略來減少受下游行業需求狀況的影響。同時推進設備融資租賃業務和進出口貿易及轉口貿易,增加新的利潤增長點,為轉板做好準備。”傅志昌說道。
在炒概念、論“風口”的當前資本市場環境中,傅志昌認為,仍要把主業做好,“我研究了這么多年的智能環保設備,在公司資金流最好的時候都沒有考慮過做房地產,現在也不會,每個行業需要有堅持的人。”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