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首度闖關港交所失敗后,尚未重啟IPO,實地再次遭遇網上催債風波。
7月22日,有網友通過微博控訴“實地集團商票到期遲遲不予兌付”,要求其按照《票據法》約定的到期提示無條件進行兌付,均未果,實地集團“甚至駁回拒付”。
據該網友透露,其公司因業務往來,收到二張實地集團全資子公司荊門實強房地產置業有限公司簽發和承兌的商業承兌匯票,合計金額25萬元整,已于2021年7月6日、7日到期。到期之后,實地集團遲遲不予以付款。
這一情況并非個例,除網絡上多位博主爆料外,《國際金融報》記者查詢天眼查還發現,實地集團還涉嫌一起“票據追索權糾紛”案,該案將于今年9月在遼寧省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庭。
早在5月初,實地集團就已陷入了在商票逾期、拒付風波中。彼時,有消息稱,實地集團子公司惠州市現代城房地產發展有限公司于今年4月底到期的部分面額50萬、100萬的商票被拒付,共涉及5700萬商票未兌付,并由此掀起軒然大波。
為避免事態進一步發酵,實地集團在官微上緊急刊登了一則聲明解釋,“因小額商票的持票人較多,銀行系統完成商票兌付的相關流程需要時間”,并提醒各位持票人為避免兌付手續時間被動延長,建議提前與公司電話聯系。
近年來,實地集團的負債情況一直不容樂觀。
據實地集團于2020年5月向港交所提交的招股書,2017年-2019年,實地集團流動負債總額逐年走高,分別達到253.4億元、350.2億元、367億元,凈資產負債率也居高不下,分別為3809%、533%、225%。而公司同期營業收入分別為38.7億元、63.7億元、83.2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3.2億元、8.2億元、7.3億元。
與此同時,企業經營活動所得現金流量凈額卻面臨嚴重縮水,由2017年的25.2億元急劇減少至6.6億元,到了2019年現金流量凈額僅有2.2億元。
億翰數據顯示,實地集團2020年實現全口徑銷售金額325.6億元,較2019年的180.2億元增長80.7%,在房企排行榜中位列第89名。
盡管負債高企,但實地集團仍未停下“買買買”的步伐。
在中指研究院的2019年房企拿地榜單中,2019年實地集團并未上榜,或連拿地面積與拿地金額的136萬平方米、75億元的門檻都未達到;而2020年實地集團便以350萬平方米拿地面積位列榜單第51位,總拿地金額85億元,躋身前100名,拿地力度不言而喻。
此外,業績承壓下實地集團還面臨管理團隊的不穩定。
今年初,該公司內部高層人事變動頻頻,共有13位核心高管離職,其中還包括8位總裁或副總裁。或為穩定局面,實地集團迅速發布聲明澄清“大部分員市被公司勸退,僅有兩人是因個人原因辭職。對一個快速成長中的企業,人員進出實屬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