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終于要上市了。
在2014年至2016年的“三國混戰”中,滴滴“拳打”UBER、“腳踢”快的,最終成為網約車行業的大贏家。
自此以后,幾乎是一家獨大的滴滴快速擴張,并將領先的優勢一直延續下去。在發展過程中,滴滴也多次傳出上市消息。
如今,滴滴正式向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遞交IPO招股書,計劃在納斯達克或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股票代碼為“DIDI”,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華興資本擔任承銷商。
一季度扭虧為盈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3月,滴滴在包括中國在內的15個國家約4000多個城鎮開展業務,提供網約車、出租車、順風車、共享單車、共享電單車、代駕、車服、貨運、金融和自動駕駛等服務。
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近12個月里,滴滴全球年活躍用戶為4.93億,全球年活躍司機1500萬。其中,自2020年3月31日至2021年3月31日,滴滴在中國擁有3.77億年活躍用戶和1300萬年活躍司機。2021年第一季度,滴滴中國出行擁有1.56億月活用戶,中國出行業務日均交易量為2500萬次。
財務數據方面,2018年-2020年,滴滴營收分別為1353億元、1548億元和1417億元,同期凈利潤分別為-150億元、-97億元和-106億元。
可以看出,2020年的收入和凈利潤均出現下滑,公司稱主要是受到疫情的影響。
2021年第一季度,公司營收達到422億元,實現凈利潤55億元。去年同期的收入和凈利潤分別為205億元、-40億元,公司增長明顯,更是成功扭虧為盈。
IPO日報發現,公司今年一季度扭虧為盈,主要是因為公司獲得了約124億元的投資收益。具體來看,公司分拆了從事社區團購業務的橙心優選,獲得了91億元的未實現收益,同時還確認了處置股權投資收益33億元。
利潤表 數據來源:招股書
細分業務來看,滴滴主要有三大業務,分別是中國出行業務、國際業務和其他業務。
中國出行業務主要包括在中國經營的快車、出租車、順風車服務;國際業務包括在海外國家運營的打車和送餐服務;其他業務主要包括共享單車和共享電動自行車、汽車解決方案(包括充電、加油、保養和維修以及租賃業務)、同城貨運、社區團購、自動駕駛和金融服務等。
2020年,滴滴來自中國出行業務、國際業務和其他業務的收入分別是1336億元、23億元和58億元,占比分別為94.28%、1.62%、4.09%。
實際上,2018年-2020年以及2021年第一季度,中國出行業務一直是公司的核心收入來源,收入分別為1332億元、1479億元、1336億元、392億元,占比分別為98.45%、95.54%、94.28%、92.89%,持續小幅下滑。
盈利表現上,中國出行業務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第一季度實現調整的息稅前利潤38.4億元、39.6億元、36.2億元。此外,2020年中國出行業務息稅攤銷前利潤率為3.1%。
此外,截至2021年3月31日,滴滴賬面持有234.68億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
“網約車第一股”
事實上,早在滴滴遞交美股招股書前,競爭對手嘀嗒早已向港股市場發起沖擊。
2020年10月,嘀嗒出行向港交所首次遞交了招股書,成為“網約車第一股”的熱門人選。但到了2021年4月,嘀嗒在港交所的IPO進程已顯示失效,隨后再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
如今看來,滴滴和嘀嗒幾乎位于“同一起跑線”,誰將更快登陸資本市場?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嘀嗒在全國366個城市提供順風車平臺服務,擁有兩千多萬名注冊私家車主,包括一千多萬名認證私家車主。2020年,嘀嗒的平均月活躍順風車乘客為540萬人。
嘀嗒招股書顯示,2018年-2020年,嘀嗒實現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18億元、5.81億元、7.91億元,同期凈利潤分別為-16.77億元、-7.56億元、-21.94億元。經調整凈利潤在2019年實現了盈利,2019年與2020年分別為3.16億元、3.43億元。
對比發現,嘀嗒和滴滴的業務規模差距很大,滴滴2020年的收入是嘀嗒的197倍。不過如果扣除可轉換可贖回優先公允價值變動,嘀嗒已實現了盈利。
且與滴滴不同的是,嘀嗒專注于出租車、順風車出行服務。
2018年-2020年,嘀嗒來自順風車的收入分別為0.78億元、5.33億元、7.06億元,占總營收的比重分別為66.27%、91.86%、89.25%。
而對于嘀嗒的出租車業務,根據招股書,嘀嗒在2019年度完成出租車搭乘網約訂單1.1億份,在全國86個城市提供出租車網約服務。2019年,嘀嗒在出租車網約市場中排名第二。
那么,滴滴為什么也選擇此時IPO?
對此,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生活服務電商分析師陳禮騰對IPO日報表示,目前滴滴并不缺錢,幫助投資方套現或許是上市的主要目的,其次再是獲取資金支持業務的未來發展。
第一大股東是軟銀
一方面,由于長期推行現金補貼,滴滴對于現金流的需求巨大;另一方面,作為業內龍頭,滴滴自然也吸引了不少投資機構的青睞,所以滴滴成立以來完成了多次融資。
天眼查信息顯示,滴滴的融資次數高達23次。
融資歷程 數據來源:天眼查
據悉,滴滴最近的兩次大規模融資還是發生在2017年。
2017年4月,滴滴宣布完成超過55億美元融資,來自交通銀行、招商銀行、軟銀、銀湖資本等投資方,以支持其全球化戰略的推進和前沿技術領域的投資。2017年12月,滴滴又宣布完成新一輪融資,融資規模超40億美元,投資機構包括軟銀、Mubadala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兩輪融資前,軟銀就曾經投資過滴滴。
而滴滴遞交IPO招股書后,終于揭開了股權架構的“神秘面紗”。
截至當前,滴滴的第一大股東為軟銀,持股比例為21.5%。此外,Uber、騰訊的持股比例分別為12.8%、6.8%。
公司管理層方面,滴滴創始人程維持股7%,有15.4%的投票權;聯合創始人、總裁柳青持股1.7%,有6.7%的投票權;朱景士有2.3%的投票權。三人合計持股比例為10.5%,合計投票權為20.1%。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股東軟銀委派的董事會成員Kentaro Matsui將在滴滴上市時辭任董事。這意味著,軟銀將退出滴滴董事會。
持股比例 數據來源:招股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