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押或成交易不確定因素
令人關注的是,宏潤建設在5月25日公告中提示,控股股東所持股份有77.23%處于質押狀態,本次交易存在無法過戶的風險。
此外,本次交易尚需進一步論證和溝通協商,相關各方將就各項具體安排協商一致,并由宏潤控股、杭州地鐵、杭州資本三方共同簽署正式股份轉讓協議、有權國資主管部門的審核批準、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對經營者集中申報的審查,交易尚存在不確定性。
控股股東高質押會影響股份轉讓嗎?有律師向記者表示,股份質押與轉讓沒有關系,只要債權人同意就可以轉讓。
不過,宏潤建設5月25日發布的公告稱,在正式股份轉讓協議簽署前,宏潤控股保證對轉讓的公司股份擁有完整的所有權,并保證上述股份在辦理過戶時其上不存在任何抵押、質押、留置、擔保、優先權、第三人權益等其他任何形式的限制或權益負擔、權利瑕疵,及其它任何形式的優先安排。
據記者估算,要完成本次交易,宏潤控股至少還需解押其目前質押的近70%宏潤建設股份,參考解押資金達近10億元。
從宏潤建設現金流量表看,2020年,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11.17億元,上一年為11.04億元,今年一季度為-0.65億元;2020年,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2.46億元,上一年為-4.19億元,今年一季度為-0.76億元;2020年,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9.23億元,上一年為-3.44億元,今年一季度為2.93億元;今年一季度,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凈增1.52億元至27.24億元,而去年全年減少0.52億元。
可見,近兩年,宏潤建設經營正常,并持續擴大投資。但今年一季度借債2.93億元,一改之前連續6年的還債狀態。
5月17日晚,宏潤建設公告稱,擬轉讓孫公司無錫宏誠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52%股權。轉讓后,公司全資子公司上海宏潤地產有限公司、上海宏潤房地產有限公司將不再持有無錫宏誠股權。
宏潤建設表示,通過剝離房地產開發業務相關資產,發展壯大公司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建設業務,提高資產周轉率,未來利用資本市場進一步做大做強,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為公司中長期穩健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而5月20日宏潤建設還發布了2020年度派息公告,以未分配利潤每10股派發現金股利1.2元(含稅),共計派發現金股利13230萬元。5月26日為本次派息股權登記日。
股東中已不見機構投資者
地方國資成資本市場大買家
宏潤建設成立于1994年12月,并于2006年登陸中小板,公司從1995年開始參與上海軌道交通工程建設,是國內第一家進行城市軌道交通地下盾構施工的民營企業,主營業務包括建筑施工、房地產開發、基礎設施投資及新能源開發。公司擁有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總承包特級、建筑工程施工總承包特級和工程設計市政行業甲級、建筑行業甲級資質。
據宏潤建設董事長鄭宏舫介紹,現階段,宏潤建設在地鐵軌道工程上的設備儲備頗具實力,擁有41臺盾構機、2臺大型成槽機等軌交施工設備。公司軌道交通工程已進入18個城市,2019年完成盾構掘進35.5公里。
2020年,宏潤建設實現營收113.17億元,同比下滑5.25%;歸母凈利潤4.14億元,同比增長18.01%。今年一季度,公司實現營收25.48億元,同比增長7.81%;歸母凈利潤約1.06億元,同比增長10.67%。
2020年,宏潤建設建筑業新承接工程113.03億元,同比增長21.63%。其中,軌道交通、市政工程占比81.58%,軌道交通工程新承接業務50.7億元,全年完成盾構掘進37.3公里。
不過,宏潤建設市場表現差強人意。自去年3月6日創下7.30元/股階段新高后,宏潤建設曾在1個多月時間暴跌42%。今年2月8日創下3.58元/股階段新低,相比去年高點累計跌幅達50%。對比2021年一季報和2020年年報,股東名單中,已經不見機構投資者身影。
但上周一以來宏潤建設交投趨于活躍,日成交額明顯增長,截至5月25日,近5日資金凈流入1.57億元。5月26日復牌后,宏潤建設更是強勢漲停,日成交2.52億元,資金凈流入逾2億元,近6個交易日累計漲幅近19%。
統計顯示,5月以來,已有11家A股公司披露易主意向或最新進展,均為民營企業,且多數公司市值低于50億元,甚至有6成公司市值不足30億元。其中,3家公司去年虧損,過半數公司凈利潤同比下滑,4家公司披星戴帽。在上述11家公司中,6家公司接盤方為地方國資。
從收購方式來看,國資入主主要通過協議轉讓、大宗交易、二級市場收購等多種市場化手段“組合”來實現。
據Wind數據統計,最近一年,有18家寧波上市公司進行了資產交易,涉及并購重組、股權轉讓、資產轉讓等,其中3家寧波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已變更為地方國資——鎮海股份實控人變更為寧波余姚市國資委、華瑞股份實控人變更為廣西梧州市國資委、奇精機械實控人變更為寧波市國資委。
“資源向頭部企業集中已是各行業的發展趨勢,小市值公司面臨流動性、經營能力承壓等問題而不得不出讓控制權。在注冊制下,這已非單純的殼資源交易,產業整合的信號日漸強烈。”有業內人士稱,不過,國資接盤上市公司,也已日漸由單純紓困角色向產業協同整合轉變。無論入主本地公司或異地入主,對公司主業考量愈發重要。
但值得關注的是,部分交易問題重重,如公司本身存在多重風險、出讓方股權大幅質押、受讓方資質不健全等,引來監管關注。
“當然,易主并不意味著上市公司就一定能夠走出困境。比起控制權變更,市場或對新股東入主后的舉措更為關注。”上述人士直言,國資接盤方盡管在資金和資源方面優勢明顯,入主后或在短期內對公司面臨的問題有所緩解,但最終能否帶領公司走出困境、實現穩健經營,仍有待時間檢驗。
宏潤建設與杭州國資的“聯姻”會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