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萬科事件沸沸揚揚,王石這邊廂江山不穩,那邊廂美人高喊要獨立。5日到6日,“冤家”姚振華又再次出手,通過再次增持309.93萬股,恰好觸及持股萬科25%的舉牌線。只是截至發稿時,萬科A報18.82元/股,跌4.95%,跌跌不休的股價讓人感嘆兩虎相爭,贏家是誰?
雖然相比于A股的風云詭譎,新三板低迷的狀態讓人呵呵。但一家新三板房地產PE卻與事件主角萬科有著耐人尋味的關系。這家名為“中城投資”(NEEQ:833880)的公司最大股東是萬科,王石是它的首任董事長(雖然也是一陣游),和萬科一樣它的股權極為分散,股權由55家公司分持,而郁亮、任志強、馮侖、胡葆森等大佬,更是赫然出現在其董事會、監事會名單上,股東背景亮瞎眼。
新三板敲鐘 任志強馮侖撐場
“我們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幸運,擁有橫跨地產和金融兩個支柱性產業的獨特優勢。”在2015年致投資者的信中,中城投資這樣傲嬌地說。
事實上,它的確是含著金湯匙出世的幸運兒,2002年,由萬科、萬通、龍湖、建業、華遠等組成的“中城聯盟”成員企業發起成立了中誠投資的前身,中城投資擁有和萬科同樣的“任性”氣質,股權結構極為分散,共有 55 名法人股東,包括萬科、復地、萬通、龍湖、中糧地產等,持股最大的股東之一萬科僅持有3.06%股權。由于王石是“中城聯盟”第一任輪值主席,于是也戲劇性擔任了中城投資第一任董事長。
2015年10月26日,已更名為上海中城聯盟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城投資在新三板掛牌。到去年11月敲鐘時,中城投資董事長周慶治、董事路林、馮侖、郁亮、胡葆森、陳勁松,監事長漆洪波、監事任志強、陳俊等公司董監事會成員集體亮相為其站臺,可謂星光熠熠。
牛人雖多 卻無實際控制人
在年報中,公司也坦承存在無控股股東與實際控制人風險。
公司董事長周慶治在公司既沒有股份也沒有領薪水,其人與萬科也頗有淵源。1993年,周慶治到杭州開發房地產成立南都集團(不是報紙那個南都哦),2006年萬科出手約17.66億元買下南都房產部分權益,擁有南都房產80%的股份,成為其控股股東。
而從公開報道上看,雖然公司董事監事牛人眾多,但法人代表、董事兼總經理路林或許才是實際話事人。路林曾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工作,也曾擔任中國高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2015年,中城投資實現營業收入8.62億元,凈利潤2.1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0.59%。截至2015年12月,公司累計投資總額突破600億元。
(中城投資的董事會與監事會人員名單)
房地產頹勢下思考轉型
作為中國最早成立的房地產資產投資管理機構,中城投資不僅見證了中國房地產發展的全過程,更對房地產市場“已經發生的未來”有著更深刻的認識。
房地產業今非昔比的感嘆出現得越來越多,數據是最好的注腳。2013年、2014年和2015年,中城投資的毛利率分別是61.64%、40.24%和36.89%。
在此背景下,未來中城投資將從此前主要投資于項目股權、增量業務,轉向投資持有型物業等權益類資產,包括REITs(房地產投資基金)在內的資產證券化是中城投資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其中REITs(房地產投資基金)是一種主要投資于房地產或房地產抵押有關公司發行的股票的投資基金。
簡單粗暴地講,就是不再像以往一樣直接投資某一固定房地產項目,而是投資房地產公司發行的股票上,或間接投資房地產業基金。2015 年,公司及其子公司就開展多項股權投資以及證券投資等多類別資產管理業務,避免受單一行業的影響。
而 “中城聯盟”的成員中,有包括萬科在內的20多家上市公司,從VC 創業投資、PE 股權投資、Pre-IPO投資、一級半市場和二級市場投資的整個產業鏈中,這些“娘家人”無疑為中城投資提供源源不斷的優質項目案源。
登新三板定增募資
轉型無疑需要大量資金,而通過新三板定增募資,與之前從LP手中募資有明顯優勢,這些資金沒有退出期限,且成本低廉。
早在2013年,中城投資便實施了股份制改造,在主板IPO大門緊閉和新三板感召下,2015年中城投資登陸新三板。
指南君注意到,截止到目前,中城投資在新三板上還沒有出現交易。但自掛牌以來已完成了3億元的公司債發行工作。同時,公司還計劃在2016年定增募資15至40億元。此外,或許由于身份特殊等原因,中城投資此次未進入創新層。
但這并不妨礙公司對新三板充滿信心,“公司將努力通過合資合作,投資重點領域(如新三板市場),開展新興領域投資業務;投資核心城市(如深圳),布局產業升級投資。” 在公開轉讓說明書末,中城投資透露外延式發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