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國知名雜志《Monocle》“生活質量調查”(Quality of Life survey)根據住房、生活成本、戶外生活、犯罪率、醫療健康等要素,選出2016年度全球最宜居的25個城市。東京再度被評為最宜居城市,柏林由第三升為第二。
1. 東京(日本)
“當別的城市還在討論如何運行24小時城市時,東京已經是一座不夜城了。”《Monocle》總編泰勒·布雷(Tyler Brûlé)在調查結果中這樣說。東京擁有準時的公共交通、便利的生活設施、高度的城市安全和清潔的街道,更因實現了“高校科技生活與傳統社區價值的平衡”而頗受矚目。此次調查將城市夜晚的繁華活躍程度也納入“宜居”的重要評選要素。夜幕降臨,上班族涌向城市的各個角落。芝公園里,夜跑者沿著林蔭大道,經過城市的標志東京塔。新宿區音樂律動不止,與此同時,開到深夜的一間間獨立書店又能讓人獨享空靈的世界。
2. 柏林(德國)
柏林是介于東西歐之間的開闊空間。人們從不刻意回避分割的歷史,而將其轉為一種開放的心態,因此許多學者和藝術家來這里定居。新的商業正在發展,城市活力日顯。不得不提到的是,與巴黎、倫敦等其他歐洲大城市相比,柏林房價低廉,公寓寬敞,具有明顯優勢。
3. 維也納(奧地利)
如果使用公共交通年卡,在維也納乘公交每天只需1歐元。哈布斯堡時代的咖啡館、建筑、宮殿、歌劇院,以及健全的醫療體系、基礎設施和娛樂場所,使這里不僅成為旅游勝地,也成為定居之所。
#FormatImgID_3#
4. 哥本哈根(丹麥)
自上個世紀60年代起,哥本哈根的城市規劃就堅持以“人”為中心。城市的街道上,來來往往的不是汽車,而是行人和自行車。此外,根據市政廳建立生態都市的愿景,學校、養老院等公共機構的餐廳食材采用有機食品的比例達90%以上。
5. 慕尼黑(德國)
伊薩爾河由阿爾卑斯山向北流經這座古老的城市,午間河岸上的美食與陽光足以讓時光停止。城市所有建筑不允許超過100米——慕尼黑圣彼得教堂的高度,使這座城市保持優美古典的天際線。這里也是BMW總部所在地,德國工業設計的中心,匯聚德國乃至世界上優秀的工業設計人才。
6. 墨爾本(澳大利亞)
墨爾本是澳大利亞最寬容多元的城市——這里48%的人口在國外出生。它以陽光和沖浪聞名,也有首屈一指的文化氛圍。維多利亞式的建筑、歌劇院、畫廊和博物館構成了墨爾本典雅的風格。
7. 福岡(日本)
位于九州島的福岡市是日本南部中心和交通樞紐,自宋代以來,一直是與中國、朝鮮半島進行貿易的港口。城市超過一半的面積由綠植覆蓋,山川、沙灘和田園近在眼前。近年,福岡市被設立為國家戰略經濟區,中小企業發展迅速,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吸引了大量日本和全球的年輕人口。
8. 悉尼(澳大利亞)
這里有世界上最美的海港,標志性的歌劇院位于中央。悉尼已有大量公園和綠地,但仍有一個宏大的計劃:到2030年成為一個“綠色環保的、全球性的、聯動的”城市,實現低碳發電,零碳制冷制熱,為居民提供全新的125英里自行車道路網絡。
9. 京都(日本)
既保存古代建筑和千年遺產,又滿足21世紀的生活需求——京都獨一無二。壽樂章子、澤田重隆的《喜樂京都》里,平安京山環水抱,祗園樂音裊裊,扇骨開合疏影。如今京都擁有覆蓋全城的便捷交通、富有創意的現代建筑、世界一流的教育機構。古城生活在與現代文明的交鋒中錯落出多元滋味。
10. 斯德哥爾摩(瑞典)
瑞典人呼吸著歐洲最干凈的空氣,夏季有長時間日照,冬季滑雪穿越北歐森林。瑞典移民政策寬松,不同種族的斯德哥爾摩人在這里享受自由教育和良好醫療。
(圖片來源:TravelAway、lonelypl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