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聯交易——租金極低
萬達院線所有的電影院都是自營。金逸院線2013年自營店110家,加盟店61家;2012年自營店87家,加盟店39家。
金逸收入構成:院線發行+自電影放映+賣品+廣告服務。
院線發行=自營影院+聯盟影院
票房=發行+電影放映
金逸自有影院票房=金逸收入-賣品-廣告服務-聯盟影院發行
13年金逸自有影院票房=16.24-1.26-1.07-1.05=12.86億元
12年金逸自有影院票房=12.74-1.08-0.79-0.84=10.03億元
2013年,金逸的關聯租賃713萬,在金逸總租金1.73億里占比0.4%,比例很小。金逸的租金基本可以當做市場化租金。
2013年,萬達院線(73.930, -1.07, -1.43%)的關聯租賃2.22億,在萬達院線總租金3.28億里占比67.60%,比例極大,關聯交易嚴重。
院線的本質是租了一間房子,裝修一下,掛個屏幕,向用戶提供電影放映服務。裝修和屏幕設備這一塊,不同的位置,差距不大。但是,房子的租金,在不同位置,差距巨大。
院線的核心是上座率,上座率是人流帶來的,人流的本質是位置。所以地理位置是院線經營的核心,當然啦,也是商業地產的核心。
因此,地理位置的租金跟票房具有極強的相關性。
常識:同樣面積的影院,裝修費用和設備的投資基本是固定的。在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里,提供的是標準化的產品和服務,所有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應該是一樣的,或者是相差不大的。那么,一個租金翻倍的位置,其他的固定經營成本不變,這個地址增加的收入應該遠低于一倍。
萬達院線的租金是金逸租金的1.9倍,正常來說,萬達院線的票房收入應該比金逸自營票房的1.9倍要低。但是,實際情況是,萬達院線的票房收入是金逸的2.46倍。這里出現的反差,就是萬達院線有60%以上的租金是關聯租賃,租金比市場上便宜很多。
用票房來反推租金
2012年7月1日前,萬達下屬影院房屋租賃價格是以影院凈票房收入的10%為標準;2012年7月1日后,這一標準提升為11%。
由于12年七月份,租金進行了改變。我們截取的是13年的數據。
2013年萬達院線票房/金逸自營票房=2.46
13年萬達院線實際租金:2.46*1.73=4.25億
13年萬達院線虛減的租金:4.25-3.28=0.97億
13年虛減租金/關聯租賃租金:0.97/2.22=43.69%
15年萬達院線虛減租金:15年賬面關聯租賃租金*虛增比例=4.26*43.29%=1.86億。
考慮到租金翻倍,收入并沒有翻倍的假設,萬達院線虛減的租金應該在2.5億左右。(這個僅僅是預估)
(備注:萬達院線和金逸院線都是04年左右成立的,都是成熟的、大型的、全國性院線公司,13年的院線數和屏幕數差距不大,因此,具有可比性)
長期攤銷時間長——費用低
長期待攤費用主要核算影院裝修費用攤銷。絕大部分院線公司選擇在受益期內平均攤銷。但是受益期間的確定是個會計估計問題。
萬達院線選擇的受益期是10年,長期待攤費用按10年攤銷。
金逸院線的消防工程的受益期是10年,其他項目都是5年。消防工程在長期待攤費用里只占6%左右,占比小。所以,金逸的待攤費用基本是按照5年攤銷。
商業場所里的裝修基本不能用10年,何況,萬達的商業地產里,都是高大上,裝修方面在5年左右就會不斷翻修。因此,用10年受益期并不謹慎。
假設:萬達院線的長期待攤費用采用金逸的5年期進行攤銷
15年萬達院線的實際攤銷額=2*15年賬面攤銷額—(10年攤銷額—05年攤銷額)*2
04年開業5家影院,05年沒有新開影院,04年的5家影院,攤銷費用初始額是0.41億,因此,06年的攤銷額是410萬。
11年的賬面攤銷額是0.65億,10年的賬面攤銷余額是4.49億,10年新開影院12家,預估10年的賬面攤銷額是0.5億。
15年萬達院線的實際攤銷額=2*2.38—(0.5—0.04)*2=3.84億
15年萬達院線少計攤銷額=3.84-2.38=1.5億。
另外,萬達的固定資產折舊年限10—20年,高于金逸的5—10年,這一塊,也是少算費用,虛增利潤了,由于相關具體數據無法獲取,不能做具體測算。
虛增利潤=2.5+1.5=4億
因此,保守估計,萬達虛增的利潤至少有4億,水分不少。
這也是為什么其他院線公司的盈利一般,萬達的盈利數據非常好看的一個重要原因。萬達的經營效率高,只能影響幾個點的ROE,不能影響到十幾個點的ROE。
2、萬達院線前景——堪憂
1)市場增長空間有限——拐點將至
2015年全球電影票房首次達到380億美元,較2014年的375億美元增長率僅1%,其中,北美票房110億美元,增長率為7%,占全球票房接近29%。
2015年中國票房440億,同比增長49%,合計68億美元,占全球票房18%。
2011年之前,平均票價上漲較快,2011年開始,平均票價較為穩定,說明中國票房的增長主要由觀影人次增長導致,與票價無關。
2015年,中國觀影人次達到12.6億次,北美地區的觀影人次為13.4億次,2016年會超越北美地區的觀影人次。
2015年,中國新增1200家院線,新增屏幕8035塊,同比增長34%。在平均票價變化不大的情況下,2015中國票房49%的增長率大部分都是由新增屏幕貢獻的。2015年,中國總屏幕數3.16萬,非常接近北美地區的屏幕數。
從2006年開始,中國票房增長率一直維持在25%以上,十年增長了17倍。2015年中國票房68億美金,預計到2017年會超越北美地區票房。
那么問題來了,中國每年25%以上的票房增長率能持續多久?
答案很簡單,股票說預計2017年就是拐點,票房增長率將跌到20%以下。
2015年,中國票房/GDP已經超過北美地區票房/GDP。2016年會大幅領先北美地區。中國2015年的平均票價35元,已經接近北美地區平均票價8.4美元。
從2016年前四五個月的票房來看,16年的票房增長率有望維持在30%左右,這時,票房是572億,接近90億美元,占全球票房比例接近23%。然后從572億,增長到1000億,估計這個時間不會低于5年,畢竟15年全球的票房也只有2500億人民幣,最近五年,全球票房的增長率只有3%左右。所以,以后票房,不會再像2016年以前,2年半就翻倍。
我們初步預估16年票房增長率30%左右,17年票房15%左右,18年票房會在10%以下,會跌到個位數的增長率。以后年度的票房走勢有可能會像北美地區一樣,個位數增長,有些年度還會負增長。
那么問題來了,屏幕增長屬于投資,是要滯后于票房數據的,因此,16年和17年,屏幕增長速度有可能會維持在30%左右,17年底,全國屏幕數可能會超過5萬塊。
在票房增長放緩,屏幕增長速度滯后,票價已經是高水位的情況下,電影院將出現過剩狀態,平均上座率會出現下滑,影院之間的競爭會白熱化,院線的利潤會被壓縮。
2)互聯網視頻——將會大幅侵蝕院線的渠道份額
目前,對院線渠道的主流觀點是:去電影院看電影,是一種體驗,有場景屬性,有社交屬性,不會被互聯網視頻侵蝕。萬達院線在年報里,也重申這一觀點。
萬達院線認為:隨著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電影市場的繁榮,電影和社交的關系越來越密不可分。據公司不完全統計,約93%的觀影行為發生在家庭、戀人、朋友、同學等群體之間,觀影已成為家庭、朋友間等社交的一種方式;同時,電影也為社交提供著話題、場景等新的社交因素,觀影已逐漸成為社會交往的一種形態,社交屬性日益凸顯。
萬達院線的觀點其實是一個偽命題。社交并不能給院線渠道帶來多寬的護城河。
院線播放電影時,需要一個窗口期,在這期間,電影不能在互聯網上播放。一旦互聯網上有盜版,電影票房就會被嚴重侵蝕。
還舉個栗子。電視機有很強家庭社交屬性,但是效率遠遠低于互聯網。網絡視頻的快速發展已經侵蝕掉了電視機的大部分份額。
目前,優質的影視作品,首選院線渠道。主要是因為,電影收入的90%來自于票房。現在,視頻網站的付費業務還不成熟,不能給影視公司提供足夠的回報。
但是,這一現象正在逐漸改變。
目前,愛奇藝的會員已經達到2000萬,應該在一兩年之內,會達到5000萬。如果一部電影直接分銷給多家或者一家視頻網站,票價定在10元,若有1000萬會員愿意付費,那么這部電影的票房就是1億,考慮到院線分賬將近60%的情況下,這1億票房相當于傳統院線票房的2億,若有這個規模,將會對90%以上的影視作品產生巨大的吸引力。
其實,現在的視頻網站已經開始在做嘗試了。
去年,愛奇藝將熱門電視劇蜀山戰紀先點映給付費會員,幾個月后,蜀山戰紀再在地方電視臺播放。
這雖然是電視劇分發渠道的變化,但也能反映新媒體渠道在逐漸侵蝕傳統媒體渠道。
還有一個例子是新媒體和院線同時分發電影的。
去年,樂視網(300104,股吧)(46.900, -0.10, -0.21%)為了增強樂視電視的競爭力,將樂視影業“消失的兇手”在樂視電視和院線渠道同時放映。雖然,這個遭到了院線的集體抵制,電視的放映被取消,但是,這個模式后期會被踐行。
這都說明,互聯網的高效率將會侵蝕院線渠道。等網絡視頻的付費習慣漸成氣候,付費會員達到一定量級。互聯網侵蝕院線渠道的現象將會不斷上演。
一旦出現先例和成功的例子,這種取代將會是不可逆的。
預計未來兩三年內,就會有視頻網站在這方面的做嘗試。
其實,互聯網在電影產業鏈上,有幾個節點已經是處于主導地位。比如,互聯網發行和在線售票。
未來,電影會在院線渠道和視頻平臺同時分發。院線側重于大屏和社交體驗,視頻側重于便捷性。是不是有點像端游和手游的區別。
3、萬達院線——無核心競爭力
院線是一個很傳統的行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是標準化的,一點差異都沒有。
院線就是將上游的電影放給下游的用戶看。對上游的電影資源不具備壟斷能力,提供的都是無差異產品,對下游的用戶也就沒有議價權。
2015年,第三方在線票務平臺完成了接近60%的電影票出售。隨著這個趨勢的進一步發展,以后,院線公司對用戶看電影的決策就會沒有任何影響力,院線的排片有可能被票務平臺和其他互聯網媒介所控制。發行市場將會徹底讓位給互聯網。這會讓院線僅僅是一個O2O的線下終端。
所有的院線公司都是一個樣,同質化和區域化競爭。萬達院線就是其中一個院線公司而已。只是地利位置好一點,上座率高一點,但這都是高租金帶來的。所以,萬達院線對其他院線公司來說,并沒有核心競爭力。
萬達院線的高增長是依賴于整個電影市場的高增長,通過不斷新建影院和屏幕來完成用戶的覆蓋。增長模式是重資產的,也是非常傳統的。
整體電影市場即將遇到增長瓶頸,未來渠道份額會被互聯網大幅侵蝕,萬達院線對其他院線公司也無競爭優勢。在這樣的背景下,萬達院線的前景是非常堪憂的!
一個公司最大的風險是經營環境的改變,并不是公司的效率下降。公司的效率還是很高,但是環境已經改變了,市場已經變化了,公司的經營效果就會受到重創。
4、王思聰——網紅不懂股票
院線依附于商業地產,做的是一個零售,面對著高額房價帶來的高租金,院線掙點錢大部分都分給商業地產了。票房增長那么高,除開萬達院線,其他院線公司的利潤也是很寒摻的。院線就是給商業地產打工的。
目前影視作品依賴于導演、明星演員和ip,掙點錢都給他們分了。15年票房440億,同比增長接近50%,但是,那些影視公司的利潤低得可憐,反倒是,馮小剛,劉詩詩,周星馳和徐崢他們掙了不少錢。影視公司就是導演、明星演員和ip的代工廠。
萬達院線的“院線+影視”能有多大的前景。行業這樣,沒辦法的事、
王思聰去年在微博推薦自家股票萬達院線。其實,王思聰根本不懂證券分析。他是個學哲學的,認為好的就是好的。但是,好公司并不是好股票,好公司的價值被嚴重高估后,就不是一個好的投資標的。
像萬達院線這樣的院線龍頭,給25倍到30倍的PE就足夠了,但愿是我估錯了。
注釋:關于票房反推租金,若是有票友感興趣,可以多加幾個因素,比如賣品,廣告收入等,用spass將這些因素和租金做個相關性分析,這樣邏輯會更嚴謹一些,具體數額應該差距不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