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對“BAT”的叱咤風云、500強大企業的呼風喚雨習以為常時,是否曾留意到身邊有一些鮮為人知的中小企業,竟是行業領域的“隱形冠軍”?即日起,本報推出“走近河南制造‘隱形冠軍’”系列報道,聚焦和解密河南制造中的“隱形冠軍”群體。
德國管理學家赫爾曼·西蒙通過對大量數據的研究證明,國際貿易的真正基石,很大程度上不是那些聲名顯赫的大企業,而是那些在各自所在的細分市場默默耕耘的中小企業。它們有的僅憑一條不起眼的拉鏈年營業額高達25億美元,有的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小小的拉釘上面,有的把冷凝器和蒸發器做到了全球第一……但或因為從事的行業相對生僻,或處于產業鏈的深層,或深耕于窄化市場,這批堪稱行業“中流砥柱”的中小企業,顯得沒有那么“顯達”于天下,故而被稱作“隱形冠軍”。
正如省長陳潤兒在國企改革座談會上所說,企業體現出的改革創新意識和迎難而上的精神風貌,正是其深化改革、轉型發展所急需的可貴之處。解密“隱形冠軍”,就是要從它們的日常實踐中參悟“經營秘笈”,從其持久的創新、穩健的融資、科學精細的管理中尋找“成功密碼”,從其對質量的高度重視、對研發的超高投入、對全球化的深度融入、對“工匠精神”的執著堅守中,探求河南制造的崛起之道,為我省穩增長、調結構、促升級、謀發展“把脈問診”,為我省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開方抓藥”。
科隆的“配角人生”告訴我們,在專業領域的“絕對的領導地位”,來自技術創新上的“不惜血本”,來自專心掌握看家本領、不和客戶搶生意的經營哲學,同時也傳遞一個信息——“隱形冠軍”的持續成功,秘訣不僅在于創新,更在于一份持久的專注,一份精耕細作的沉靜,一種做到極致的“工匠精神”,說到底,就是“更加一貫地堅持大家都知曉的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