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過后,滬深股市持續暴跌,上證綜合指數指破位3000點,深圳成分指數破位10000點。面對暗淡的行情,很多投資者感到十分憂慮。不過也有人提到,經過這樣大幅度的下跌,估值泡沫已經擠出不少,市場風險釋放也很充分,因此后市會有較好的投資機會,大反彈就在眼前。甚至有人還認為,到這個時候,市場是該反轉了。
市場是否存在很大的投資機會,以及是否具備了反轉的基礎,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此處先不作討論。這里需要研究的是,現在能不能說市場風險已經得到了充分的釋放呢?估值泡沫還存在嗎?有人以上證50指數樣本股目前市盈率才10來倍,滬深300指數樣本股的市盈率也不夠20來倍為例,力圖證明股市已經跌出了價值,因此也是到了底部,接下去會有大行情,并且行情的重點就在以上證50指數和滬深300指數樣本股為代表的藍籌品種上。
坦率說,對這樣的觀點,筆者是有疑慮的。首先,股市是個整體,現在有近3000家上市公司,不能僅僅以其中的10%或5%作為唯一的評判樣本。不同板塊之間的估值差異還是很大的,并且不適合簡單地加以平均。所以,只是拿部分數據來對投資價值作泛泛而談式的分析,毫無意義。其次,即便是那些藍籌股,恐怕也是要以動態的角度來分析,而不能憑想當然。
從我國上市公司的構成來看,大盤藍籌股雖然數量不多,但因為規模大,利潤占比也高,因此一直是市場中的代表性品種。其中又以銀行、石化、鋼鐵、煤炭、有色金屬、電力和水泥等基礎行業企業為重點。長期以來,所謂的說藍籌股有投資價值,主要也就是因為這些股票市盈率和市凈率都比較低。但問題在于,自從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后,原先那種基礎行業業績領先的局面,已經發生了變化。譬如說像商業銀行,兩年前它們總體業績增速還在兩位數,而去年恐怕只有2%了,一些大型商業銀行甚至可能出現零增長。至于鋼鐵、煤炭以及有色金屬等,現在則面臨大面積的虧損。即便是過去盈利能力很強的石化,如今在國際油價低迷的情況下,收益也是大幅度下降。這也就意味著,相對于2015年的上市公司年報而言,績優股的組成會發生重大變化,很多原先的常客可能不得以要退出這個行列。這也就提示出,在今年年報集中披露期,人們會看到那些過去的藍籌股中,恐怕有相當部分會出現業績變臉,并且由于其權重作用,進而導致包括上證50指數和滬深300指數在內的一些指數的平均市盈率大幅度上升。如果真是那樣的話,這些公司的低估值的故事就沒有辦法再講了。同樣的,市場也就很可能因此而出現因為不少規模比較大的上市公司業績下滑,從而導致市場整體風險上升的問題。現在人們談到上市公司市盈率,都是按照2014年的業績來計算的,以前年業績算是績優股,以去年的業績算還是不是績優股呢?這真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在本周四,股市曾經一度反彈,于是就有輿論認為行情見底了。其實,事情沒有那么簡單,股市中的不確定性還很多,其中藍籌股公司的業績風險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在這部分風險還沒有被充分認識到,并且在股價上得到相應反應之前,以及還有人以過去的業績來強調股市有大漲的基礎,行情將會反轉時,作為理性的投資者則必須要看到,這個市場的風險還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