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說這是一個美好的愿望,是因為理想和現實總是有那么點差距,有時候,那么點差距就會成為鴻溝,而且是看不見的鴻溝,怎么邁都邁不過去。
房地產業經歷了數十年的發展,終于走到了去庫存的階段,去庫存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供求關系發生逆轉,過去供不應求,現在供過于求,所以才有了庫存,而作為中國經濟的支柱和拉動產業,房地產投資陷入低迷則GDP就會下滑,房地產投資要觸底回升,那么庫存就必須有一個出清的過程。
在中國現有的城市居民中,有資格買房的,買不起房;反之,買得起房的,沒資格,如果去庫存盯著這兩種人轉是沒有出路的,即便硬闖也解決不了太大的問題。
但是如果我們跳出這個層面就會發現,在我們的城市中還生活著大量既沒有資格也沒有能力買房的族群,他們有一個專門屬于他們的稱謂,農民工。
他們來自農村,但現在是工人;他們生活在城市,但他們的身份是農民。中國的戶籍就這樣把同樣的人按照出生時落地的地理位置劃分成了不同的人口,城里人或鄉下人,官方的稱謂即是非農人口和農業人口。農民工既不是農民也不是工人,他們是一群頂著農民身份在城市工作的人,他們來自農村卻再也不可能回去種地;他們生活在城市,但是卻沒有任何的社會保障;他們或許可以認命,但是他們的下一代怎么辦?他們出生在城市,生活在城市,成長在城市,以后還有可能只會生活工作在城市的下一代怎么辦?有沒有人想過這些問題?當我們為農民工子弟學校的前途擔憂之時,有沒有想到失學的他們會成為社會的建設力量還是破壞力量?他們所受的歧視僅僅因為他們只是“農二代”?其實,往上數三代,誰的父母又不是來自鄉下農村?
解決他們在城市的公平居住權是我們社會進步的標志、經濟發展的訴求、人民幸福的基礎,現在我們終于欣喜地看到中央把去庫存的切入點聚焦到了農民工身上,這看似是一個經濟拉動的方案,實際卻是一個社會發展的籌劃,正是一種政治智慧的體現。客觀地講,這是中國宏觀調控以來,尤其在房地產領域最漂亮的勝負手,可謂投一子全盤活,牽一發動全身,一個字,高,兩個字,很高,三個字,非常高。
“要化解房地產庫存,通過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推進以滿足新市民為出發點的住房制度改革,擴大有效需求,穩定房地產市場。”
所以,現在在三四線城市供過于求的格局是結構性的,解決農民工的剛需失衡或許就迎刃而解,但是這需要政策配套、財政支持、地方出力、企業讓利,否則,就是水中月、鏡中花。
大家擔心中國今后最大的問題是會不會出現“拉美現象”,大量農村失地農民擁入城市成為貧民、社會分化、貧富對立、人群撕裂,如今,農民工的安居樂業成為政治局會議的話題讓我們看到了希望和愿景。水皮不久前在深圳主持平安銀行舉辦的房地產金融論壇就已經呼吁我們聚焦農民工的出路,這不僅是中國房地產的出路,也是中國農民的出路、中國社會長治久安的出路、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出路、國富民強的出路。
推薦閱讀>>>
張敬偉:不必把樓市一直當作穩增長的主引擎
社科院:房價斷崖式下跌是誤讀 明年樓市承壓
譚浩俊:不能讓個別樓市暖冬掩蓋去庫存嚴峻壓力
謝逸楓:李嘉誠重回中國樓市釋放上漲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