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CPI 1.5、高于10月(1.3)、高于一致預期(1.4)、也高于我們的預測。公布構成看,食品與非食品均0增長:食品中蔬菜與水果價格漲幅較大;非食品中,醫療保健漲幅擴大、交通通訊跌幅較小。
事實上,11月統計局50個城市的食品價跌幅不小(-0.9),導致食品價格漲幅超出我們預期的因素,可能是季節性與天氣因素,以及歷史上的調節項——“水果”;非食品方面,“顯性”的環比數據零增長,顯示通縮格局并未強化;本月核心通脹1.5,與上月持平。
我們理解CPI的運行規律分為三個階段:過去較長時間,PPI跌幅巨大,而CPI漲幅溫和,反映企業層面的惡化先于財政與居民收入的調整(階段一);
8月以來,情況有所變化。CPI臺階式滑落,核心CPI逐月下滑,食品價格疲弱的同時,非食品通縮傳導,也逐漸從資源品蔓延到服務等領域(階段二);
隨著僵尸企業清理、工資粘性終結,未來關于人的價格表現可能進一步放緩;同時房價調整壓力逐漸加大,居住類價格的漲幅也將趨緩(階段三).
臨近2016,短期季節因素、春節因素對消費品的擾動是表層現象,CPI讀數上可能出現波動,例如1月可能出現回升;但趨勢上看,CPI低位運行,是經濟轉型特定階段的內生結果,階段三必須經歷。
未來存在一定的政策對沖因素,例如降低政策利率、強化引導,去化地產庫存穩定房價,但只起到減緩通縮預期的效果,預計2016年的CPI 增長1.4%,并呈現低位鈍化特征;
而由于去產能的影響,預計2016年PPI跌幅將收窄,消費品與工業品的價差出現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