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專題:刺激需求易,改革供給難——十問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改革的前世與今生。
11月以來,“供給側改革”成為高層講話中的高頻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四大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里根經濟學”和“撒切爾主義”分別采用減稅、減少政府干預、私有化改革、廢除價格管制等供給管理措施幫助經濟走出衰退泥淖。
供給側改革的邏輯與路徑。
習主席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中強調化解產能過剩、降低企業成本、消化地產庫存和防范金融風險。我們認為供給側改革將分別在勞動力、資本、創新、政府4條主線上推進。勞動力領域改革包括全面實施二孩政策、戶籍制度改革、發展服務業和扶貧脫貧。土地資本領域改革包括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四方面綜合降低企業成本以及加速淘汰過剩產能。創新領域改革包括加速完善股票市場和鼓勵兩眾兩創。政府加強反腐、打破壟斷、放松管制可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也應加速國企改革。
供給側改革的影響與未來。
供給側改革將改變中國經濟結構,第三產業占比上升,第二產業中傳統工業占比下降;也將導致經濟蛋糕重新分配,生產稅凈額占比下降,折舊占比短期升長期降,企業盈余占比上升;同時加速中國式轉杠桿的推進,或導致政府、居民部門加杠桿,企業去杠桿,金融控杠桿。
一周掃描:
海外經濟:美元指數破百,關注歐元寬松。
上周二美聯儲公布的10月貼現利率會議的紀要文件顯示加息臨近。市場普遍認為歐洲央行下周將會下調存款利率,同時也認為美聯儲下月將會實施10年來首次升息,美元指數在此支撐下繼續攀升,站上100大關。除了通縮風險的加劇,巴黎恐怖襲擊事件之后,歐洲央行感受到了史無前例的緊迫感,預計歐洲央行將下調存款利率至少10個基點、延長QE至16年年底,并適度擴大月度QE規模。
國內短期經濟和物價:工業利潤惡化色,大宗仍未止跌。
10月工業企業主營收入增速跌幅擴大至-1.4%,已連續兩月負增長。需求萎縮令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加劇,也拖累利潤改善。10月產成品存貨同比增速4.5%,隨主營收入增速繼續下滑,去庫存仍在繼續。11月26城地產銷量增速較10月繼續下滑。上周蔬菜價格反彈,豬價低位企穩,食品價格漲幅明顯,預測11月CPI食品價格環比-0.5%,CPI同比穩定在1.3%低位。上周傳出國儲局收儲消息,但美國加息預期增強,美元指數破百,主要大宗商品價格先漲后跌。預測11月PPI環比-0.4%,同比-5.8%。美國加息預期增強,歐元寬松將加碼,美元依然強勁,大宗商品價格頹勢難改,將繼續對中國形成輸入性通縮壓力。
流動性和貨幣政策:利率走廊延伸,匯率貶至新低。
上周央行累計凈投放300億。下周新一批IPO將正式發行,估算累計凍資約在1.5萬億,受此影響銀行間R007均值升至2.37%。上周央行下調6個月MLF利率至3.25%,意味著利率走廊出現延伸。上周人民幣繼續小幅貶值,在岸和離岸人民幣匯率均貶至9月中旬以來新低,刺激資金外流。
國內政策:注冊制推進,嚴防加杠桿。
證監會發布意見,進一步強化自我約束,對各審核環節提出明確時限要求,IPO的審核周期明顯加快。同時,證監會暫停券商衍生品新增配資業務,嚴查私募配資,再次警示加杠桿風險。
債市布局來年——海通利率債12月報
專題:12月利率債前瞻
12月經濟判斷:需求分化,生產仍低迷。
11月地產銷量數據依然下滑,降息邊際提升效果減弱,11月主要23城市地產銷量增速為14.9%,顯著低于10月的22.5%,而11月汽車銷量延續10月回暖,下游需求分化。生產方面,11月發電耗煤增速降幅收窄,粗鋼產量由負轉正,預計工業增加值增速或略有改善但程度有限,工業生產仍較疲弱。
12月通脹判斷:通縮壓力未消。
內部看,11月最后一周蔬菜價格反彈,豬價低位企穩,食品價格漲幅明顯,但糧價下跌仍將推升生豬存欄供給,食品價格預計僅企穩;而外部看,美國加息預期增強,歐元寬松將加碼,美元依然強勁,大宗商品價格頹勢難改,將繼續對我國造成輸入性通縮。
12月政策判斷:因地制宜,有沖擊但也應有信心。
我國利率走廊初步成型,MLF等對沖流動性風險的工具也隨時可投放,12月貨幣政策寬松基調預計不變。針對IPO及年末季節性因素的沖擊,央行或通過公開市場、MLF、SLO等流動性工具對沖,而針對匯率波動,央行或會通過外匯市場干預維穩,也不排除進一步降準的可能。當前存款準備金率仍高達17.5%,降準空間仍大。
12月債市判斷:不確定增加,但震蕩有頂。
12月影響債市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加,包括美國加息大概率臨近,IPO重啟,加入SDR后人民幣何去何從。但也有利好因素:美聯儲議息會議前后疊加我國11月經濟數據公布,我國當前通縮風險仍未消,國內經濟依舊低迷,因此基本面利于長端表現,加上12月利率債供給有限,一級市場回暖也有助穩定二級市場預期。預計12月利率債大概率維持區間震蕩行情,上有頂、也下有底,10年國開區間仍在3.3-3.7%.
11月市場回顧:一級短端好于長端,二級震蕩行情
一級市場:配置需求仍存,短端好于長端。
11月國債發行了2501億元,到期584億元,供給凈增加1917億元;政策性金融債發行了2303億元,到期1170億元,供給凈增1133億元;地方政府債發行7637億元,到期126億元,凈供給增加7511億元。其中,10年期國債招標結果稍遇冷,中標利率高于二級水平;國開債中標利率月中走高,但近期回落,需求回暖;農發債和口行債招標結果尚可。
二級市場:呈現震蕩行情。
經過10月大漲后,11月債市陷入多因素博弈的震蕩行情,基本面數據依然利好債市,但IPO重啟、美國加息預期等都導致債市調整,短端利率上行幅度大于長端,曲線平坦化。具體看,11月1年期國債利率上行22BP至2.57%,國開債上行23BP至2.83%;10年期國債持平于3.06%,國開債上行2BP至3.45%.
12月債券市場投資策略:布局來年
IPO重啟,打新剩宴來臨。
10家新股IPO集中在11月30日-12月2日發行,募集總資金39.44億元,預計總凍結資金約1.5萬億。12月1日是單日凍結資金高峰,12月1日和2日累計凍結資金均在1.2萬億以上,12月4日打新沖擊基本過去。但是按照0.08%的網下中簽率和300%的上市漲幅,打新年化收益率僅6%左右,打新能否高收益存疑。
貨幣利率低位有保證,把握調整,布局來年。
12月資金面有短期沖擊,但在利率走廊引導和央行流動性投放下,貨幣利率低位有保證,票息3.25%以上的債券具有套息優勢。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增速換擋期,而居民財富向理財轉移趨勢未變,債市有基本面和需求擴大的支撐,我們仍看好長期債牛,12月若利率回調至較高點是布局良機。
信用事件頻發,嚴防信用風險——海通信用債12月報
本周專題:鋼鐵行業基本面初探。
1)產能過剩,供給收縮。2014年產量同比增長,產能利用率71%,進一步下滑。中鋼協常務副秘書長李新創預計主要鋼廠供應量2016年可能下跌2.9%至7.83億噸左右。
2)鋼價持續下跌。鋼鐵產品的價格從2011年3季度開始進入下跌通道。今年以來鋼材綜合價格指數和螺紋鋼價格指數大跌至近年低點。在短期內產能過剩、需求不振的基本面尚未改善的前提下,鋼材價格仍會持續下跌。
3)下游需求不振。下游需求方面,建筑(基建、地產)、機械、汽車、家電等行業是鋼鐵行業主要的下游,分別約占52%、20%、7%、2%。建筑用鋼的主要品種為螺紋鋼,機械、造船等行業用鋼主要為熱卷,冷軋主要用于汽車、家電制造。主要用鋼行業增速下降,鋼鐵需求端萎縮,持續沖擊鋼鐵行業。
4)鋼企普遍虧損,成本下降難緩盈利壓力。進入2015年以來,鋼材價格的大幅下跌導致鋼企盈利面不斷惡化,雖然鐵礦石、焦炭價格的下滑能夠沖抵部分鋼材價格下跌的影響,但難遏整體虧損局面。截止到2015年9月末,鋼鐵行業中虧損企業數占比高達23.19%.
一月市場回顧:信用債調整。
11月一級市場主要信用債品種凈供給3267億元,小幅增加。AAA等級發行人占比稍有上降,整體資質略有提升。制造業發行人仍占主要優勢,房地產行業發行人有所增多。495只新發信用債有120只城投債,占比超過兩成。11月二級市場成交30661億元,有所上升。信用債收益率整體呈現上行,其中1年期和3年期品種中,高等級品種收益率上行16-18BP,中低等級品種收益率上行30-46BP;5年期和7年期品種收益率上行約9-15BP.
一月評級遷徙評論:制造業風險持續。
11月共公告3項信用債主體評級向上調整行動,均為評級上調;公告13項信用債主體評級向下調整行動,包括6項評級下調、3項展望下調以及4項展望和評級同時下調。評級上調的發行人運營良好,整體收入和盈利水平穩步增長,償債壓力較小。而評級下調的發行人多數集中于制造業,另有兩家來自采礦業,主要受經濟下行和行業景氣度持續低迷的影響。
投資策略:信用事件頻發,嚴防信用風險。
上月信用債收益率跟隨利率債上行,短端調整幅度更大,曲線平坦化。下一步信用債表現如何?建議關注以下幾點:
1)利率走廊封頂,貨幣利率低位。
上月央行接連下調SLF和MLF利率,意在打造一系列利率走廊,為貨幣利率封頂,呵護流動性。短期來看加息和打新或沖擊資金面,但中長期看,經濟基本面和貨幣政策仍會支持貨幣利率維持低位。
2)質押率調整靴子落地,公司債沖擊較弱。
中登推質押率動態調整,但暫不改變現有入庫標準和管理規則,質押率動態調整的出臺或對低評級信用債有所沖擊,但整體對于債市(尤其是交易所債市)來說是靴子落地,畢竟市場之前傳言中登將下調地產債質押率。事實上,公司債收益率在上周四(上周三通知)小幅上行,但上周五即重新回落。
3)圣達債曝信用事件,轉機或源于外部支持。
12圣達債公告稱回售本息兌付存不確定性,受制動鼓和生鐵業務虧損影響,本部和子公司均已出現貸款違約和欠息,金額高達5.14億元,現金流十分緊張,依靠自身難以償債,而擔保物價值及能否及時變現存疑。但已于11月27日發布付息兌付公告,或受益于外部支持。
4)違約常態化,嚴防信用風險。
經濟仍在探底,企業信用基本面持續惡化,國家層面力推供給側改革,打破剛兌和清理“僵尸企業”的決心較強,債券違約將呈常態化,應加大排雷力度,嚴防信用風險。
精挑細選,等待機會——海通類固收12月報
11月轉債市場整體表現
11月中證轉債指數小幅下跌0.08%,同期上證綜指上漲1.59%,滬深300上漲0.65%,中小板指數上漲3.85%,創業板指上漲 6.91%.11月權益市場整體震蕩向上,但27日在券商和軍工等板塊的拖累下,股市大幅下跌,導致全月指數基本持平。11月因電氣轉債和航信轉債持續停牌,中證轉債指數走勢趨平,波動較小。
轉債方面,上月個券表現分化,漲跌互現。歌爾轉債和14寶鋼EB保持上漲,月漲幅分別為3.18%和5.43%。格力轉債和15天集EB則下跌,月跌幅分別為8.23%和0.79%.11月15國盛EB和15清控EB上市,清控EB首日價格收于155元,11月27日下跌至148元;而15國盛EB首日價格收于113元,11月27日收于115元,正股基本面的不同,導致了兩只EB上市價格的不同。
12月權益市場前瞻:需要盈利支撐
從DDM模型看,利率下行對股市的推動力將弱化:
1)存款利率已降至1.5%歷史低位,后續降息空間有限,預測明年降息次數或為2次,降至0仍難看到。
2)美國加息制約利率下行。目前10年期美債收益率約2.3%,我國國債約3%,判斷未來10年期國債利率最低可能降到2.5%左右,若低于美國國債利率,參照日本經驗,匯率會有很大貶值壓力。
風險偏好不確定。
金融資產時代,資金風險偏好一定程度決定了股債走勢。股災后,大量資金涌入債市,銀行理財等風險偏好降低。當前兩融余額雖有回升,但也僅1萬億左右,而股災以后的銀行理財規模增加約5萬億,可見當前風險偏好仍較低,未來是否回升存在不確定性,來自大量資金流入推動的股市快牛可能難現。
真正能夠推動股市上漲的動力仍在于經濟增長與企業盈利改善。
盈利改善主要來自于成本節約和供給側政策對生產的促進作用,體現為降息減少財務費用、減稅增加盈利、去產能提高利潤率。這意味著有基本面支持的個券/個股仍具有機會。
12月轉債策略:精挑細選
當前轉債稀缺性延續,但新供給增加會分流存量券需求,未來個券表現仍將分化,有業績支撐的優質個券是首選。較為看好航信、歌爾、15清控EB的正股基本面,但目前對應轉債/交換債價格過高,可繼續持有,購入機會需等待。
12月初10家IPO發行,出于錯開申購高峰的考慮,轉債新券供給或延后,長期投資者仍可通過申購新券獲取轉債優質標的,密切關注新券。目前已過會的轉債包括三一重工、澳洋順昌、藍色光標、廈門國貿和九州通,上國資EB也獲證監會批準。
12月分級A策略:配置機會需等待
當前A類平均隱含收益率不到5%,且近期債市調整,債券收益率明顯上行,分級A性價比仍較低;A類份額繼續回升,但仍遠低于股災前的水平,流動性仍待提高,整體配置機會仍需等待。
折價套利方面,折價率普遍不高,且成交量較低,較難操作;溢價套利方面,券商A級、軍工股A、證券A整體溢價率在5%以上,有一定套利空間,但需關注股市走勢對母基價值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