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中國電信在上海創新孵化基地舉辦第二屆“i創”黑馬大賽,近160個項目中有六個項目獲得冠、亞、季軍。
中國電信相關人士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自從2012年3月搭建創新孵化平臺以來,公司已經有5000名員工響應號召出來創業。
根據中國電信的政策,員工有創業意愿的,公司提供支持并為員工保留原工作崗位。這一政策讓原本捧著“鐵飯碗”的員工走出來創業。公開資料顯示,中國電信共有45萬員工。
“現在這一政策依然沒有變,如果創業失敗或者不愿意創業,還是可以回到原來的崗位上。”中國電信相關人士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坦言。
時至今日,在與互聯網企業在博弈中,電信運營商已經被認為落敗淪為管道,而互聯網企業在運營商鋪設的管道上賺大錢。
但運營商并不想就此束手就擒。
電信運營商之所以落敗主要是體制問題,國企本身的體制僵硬,沒有創業的土壤,誕生不了優秀的產品。
10月31日,中移動宣布旗下的中國移動互聯網公司拿到營業執照,該公司主要開展互聯網業務。
中國電信行動則比中移動要早。2011年,中國電信董事長王曉初就提出未來中國電信的三個定位,分別是智能管道的主導者、綜合平臺的提供者、內容和應用的參與者。
隨后中國電信在北京和上海成立創新孵化基地,天翼創投基金也隨即注冊成立,是央企最早的孵化平臺之一。
“我原本是中國電信服務創業人員的,但在服務他們過程中萌生了自己創業的想法,隨后就決定出來創業了。我現在的項目也是跟中國電信的業務有關系,這個項目如果成功了,對中國電信會更好,自己的作用也會更大,所以沒有什么糾結就出來了。”一位年輕女創業者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
確實,中國電信員工出來創業比社會創業者條件要優厚很多,背靠中國電信這棵大樹,項目還會得到孵化平臺的輔導和幫助,項目好更可以獲得進一步投資,即便最后沒成還能回到中國電信上班。
中國電信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今年10月份,創新孵化平臺共征集了1500個項目,其中162個項目(含4個社會項目)成功入孵,17個項目實現了公司化運作,投資總額近5000萬元;其中四個項目獲得了社會投資機構的認可,引入了外部資本。
中國移動互聯網公司成立,很多人說這是要對抗BAT。這種對抗心思可能在幾年前確實有,但是現在這種情況下,運營商的創新已經不只盯著BAT,而是培養自己的生態。
當年中國移動飛信被微信推出逐漸被人遺忘,中國電信和網易聯手開發的易信也被邊緣化,互聯網贏家通吃,運營商這一點正面對抗互聯網企業勝算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