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是涉及課程方案、課程標準、教材、教學、作業、評價等方面的系統工程。作業作為占據學生大量課余時間的學習任務,對學生學業質量、診斷改進教學、家校關系、學生素養發展等至關重要。學校教師如何設計與實施體現核心素養導向的作業,不僅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頒布后的難點所在,也是落實“雙減”政策的關鍵所在。
凸顯作業培養核心素養的價值
作業過程,實際上是從有教師指導的課堂教學,過渡到沒有教師指導的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元認知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自我復原力、自控力、專注力、時間管理等素養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因此,作業是培養學生相關核心素養發展的重要手段,不能僅僅窄化為知識技能的鞏固。作業不僅具有培養學生相關核心素養的功能,也具有評價診斷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水平的價值。教師可以通過學生作業表現,診斷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水平,以及存在的問題,從而改進教學并給予跟進指導。
有些作業同時具有發展核心素養與評價診斷素養的雙重功能。比如,閱讀類作業、預習類作業、長周期作業、跨學科類作業等,本身既可以作為發展核心素養的學習任務,也可以作為測量學生核心素養表現的評價任務。
重視單元作業整體設計與實施
以單元為單位整體設計作業,有助于避免以課時為單位的零散、孤立、割裂等問題,更加有助于知識的結構化、問題解決的綜合化,有助于核心素養的落實。
首先,要設計體現核心素養要求的單元作業目標,切忌碎片化的知識點羅列。其次,要基于單元作業目標,結合課時安排,通過選編、改編和創編等方式整體設計該單元所有作業。單元作業設計需要關注科學性、作業類型、作業難度、作業時間、作業結構等關鍵要素。再其次,確保相關作業題的設計體現情境性、綜合性、開放性等特征。
強調高質量基礎性作業的建構
“雙減”政策中明確提出:“發揮作業診斷、鞏固、學情分析等功能,將作業設計納入教研體系,系統設計符合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體現素質教育導向的基礎性作業。”
何為“基礎”?“基礎”的內涵需要與時俱進?;A主要是指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的基本概念、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等,新時代的“基礎”不能僅僅窄化為基本知識與技能。各課程標準提出的核心素養要求、內容要求、學業質量等都是新時代學生需要掌握的“基礎”。因此,基礎性作業主要是指基于課程標準、體現核心素養導向、面向全體學生的共性要求作業。高質量學科基礎性作業是確保課程標準要求達成的前提與保障。
高質量的學科基礎性作業,不僅需要必要的日常性抄寫背誦類作業,也需要體現核心素養要求的書面練習,還需要一定數量比例的跨學科作業、長周期作業、綜合實踐類作業等,但跨學科、長周期的作業類型要適量、適度和有效,不能流于形式和走過場。學科基礎性作業應有助于促進核心素養發展的各種類型作業的結構化組合。
確保作業設計與作業實施并重
作業布置、作業批改、作業分析、作業講評、作業輔導等各個實施環節相互配合,共同作用,才能發揮最佳的作業效果。
高質量的作業設計是基本前提,但如果只是設計了很好的作業,教師沒有認真批改,也沒有認真分析學生在作業中表現出來的問題和可能存在的原因,更沒有通過作業講評輔導去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沒有進行跟進輔導,再好的作業設計也無法發揮真正的效果。因此,教師需要從作業設計、作業布置、作業批改、統計分析、講評輔導等方面齊抓共管,這樣才能確保產生好的作業效果。
作者 王月芬 系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