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廣東省河源市東源縣獲評全國首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成為當時全省唯一獲此殊榮的縣。在此基礎上,近年來,東源縣委、縣政府進一步明晰綠色發展思路、發展路徑與發展目標,大力實施“東強西優南擴北實”發展戰略,努力打造“一核一副三重四組團”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如何走出一條既有“含金量”又有“含綠量”的綠色發展新路?記者近日赴東源縣進行了采訪。
守好綠色本底:拒絕涉污染項目金額超百億元
東源縣地處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中上游,面積4009平方公里,是全省縣域面積第二大縣,也是廣東省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飲用水水源地。
“綠色是東源的本底,是東源的核心競爭力。”河源市生態環境局東源分局局長張建安告訴記者,近年來,東源縣不斷強化規劃引領,樹立環保優先鮮明導向,堅持規劃先行,嚴把環境準入關,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占黨政實績考核比例,加強黨政領導干部生態文明培訓,徹底扭轉了“唯經濟建設”政績觀。“2017年以來,東源縣拒絕有較大以上污染項目16個,涉及投資額度超100億元。”
拒絕污染項目為優質項目的落地騰出了容量。去年9月,深圳鹽田—東源共建現代物流園中,東源縣舉行27個重大項目集中動工或簽約儀式,合同投資總額約70億元,涵蓋電子信息、新材料、汽車零部件、家禽育種及養殖等多個領域。
天上瑤池水,人間萬綠湖。位于東源縣境內的萬綠湖是華南地區第一大人工湖,多年來,萬綠湖水質始終保持Ⅰ類水標準。在此基礎上,東源縣積極發展水產業。
在東源縣澗頭鎮的一家礦泉水生產企業,萬綠湖水經過一道道工序后,灌裝成小瓶的礦泉水。“這些水已經出口到香港、歐洲等地區。”澗頭鎮鎮長感慨地說,“僅我們東源縣,預計今年的水產業產值將達到1.5億元。”
2021年,東源縣經濟總量突破150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13億元,稅收總收入突破23億元。全縣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持續位居全市前列。
與此同時,東源縣推進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14個專項行動成效明顯;新豐江水庫和東江干流水質保持國家地表水Ⅰ、Ⅱ類標準,生態環境質量位居全省前列。
盤活生態資源:發展生態種植、民宿等產業
驅車進入東源縣順天鎮大坪村,寬敞漂亮的瀝青路,道路兩旁的綠化與瀝青路相互映襯,形成一道風景線。大坪村支書告訴記者,近年來,大坪村狠抓環境整治提升工作,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守得住綠水青山,終于迎來金山銀山。”
村支書口中的“綠水青山”,是指村中的古樹公園,如今已是大坪村必去的網紅“打卡地”。古樹公園所處的地方叫龍祖山,當地人視其為“風水山”,視山上的米椎樹為“風水樹”,世代守護,禁止砍伐。因擁有這片獨一無二的古椎樹林,大坪村脫穎而出成為綜合體示范項目建設的核心區,被定位為美麗鄉村及特色農事體驗社區。
“村里組織農戶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參與南藥種植等項目經營,民宿優先安排本地村民就業,讓村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得到更多的實惠。”村支書告訴記者,村民原來的經濟來源主要靠種水稻,收入非常低,通過發展生態種植、民宿等產業后,工資大幅度提高,“每月工資有3000元到4000元,很多年輕人都選擇返鄉創業。”
順天鎮黨委書記介紹,目前順天鎮擁有民宿、農家樂超過40家,每年鄉村旅游接待游客近10萬人(次),農民吃上了“生態飯”“旅游飯”。“我們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以國家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為契機,使土地長出‘金元寶’、生態變成‘搖錢樹’、鄉村成為‘聚寶盆’。”
位于東源縣西北部的雙江鎮,生態環境良好,是傳統的農業大鎮,優勢在農業、特色在水果。近年來,當地積極探索“綠色興農、品牌強農、驛道助農”,以特色水果種植為基點、產業鏈條延伸為杠桿,撬動由“農業大鎮”向“農業名鎮”轉變。全鎮高端特色水果種植總面積達8000畝,成為大灣區青睞的“果盆子”。高端特色水果產業的發展讓農產品價值得到有效提高。如今當地的“西施”柚一對可以賣到150元,“陽光明媚”葡萄可以賣到30元一斤,帶動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17年的12785元增加到2020年的17580元。
地處東源縣康禾鎮北部的仙坑村,生態優美。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村內有20多幢清代客家方形圍屋,古建筑和客家文化遺產保存完好,被列入住建部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近年來,仙坑村依托豐富的客家文化資源,以康禾省級自然保護區為背景,以四角樓、八角樓為代表的古建筑群為中心,逐步形成了“赤南公路—農田水渠—四角樓—八角樓—登云書院”的民俗展示與生態旅游結合一體的鄉村旅游示范路線,帶動了茶葉種植園、研學旅游、萬家旅社、民宿、農家樂等項目的發展。河源市高新區管委會駐仙坑村黨建指導員廖武彪告訴記者:“仙坑村目前年吸引外來游客超過7萬人(次),隨著‘萬家旅社’項目的落成,預計可為開辦民宿的群眾每戶年均增收兩萬元。”
用好資源稟賦:從無序開采轉向提高資源附加值
“這是節能幕墻玻璃,這是保溫幕墻玻璃,都是供給國內大型房地產集團的。”在東源縣藍口鎮旗濱集團廠房內,集團客戶經理指著琳瑯滿目的各式玻璃產品向記者介紹說。
“鎮上的石英砂資源非常豐富,以前都是無序開采,不僅造成資源浪費,而且環境污染問題比較突出。”這位經理告訴記者,“過去產品都是粗加工,資源附加值非常低。我們集團主要經營高檔LOW-E節能幕墻玻璃,對石英砂進行深加工,極大提高了資源的附加值,原砂一噸大概只有20元,經過加工成為產品后可以賣到2000元。”
“以前很多都是小作坊經營,粗放式發展,直接把石英砂挖出來之后就賣,產品附加值低,不僅浪費資源而且污染環境。”藍口鎮政府負責人告訴記者,當地通過大力整頓“小散亂”的采砂企業后,引入旗濱集團進行集約化規模化發展,讓資源的價值得到充分利用,“大集團嚴格抓好環境治理,不僅生產過程確保達標排放,而且礦山采挖后嚴格執行復綠工作,最大限度減少對環境的破壞。”
藍口鎮政府負責人還提到,該鎮將依托豐富的石英砂資源,以硅產業基地發展為基礎,結合城鎮提質擴容,擴大硅產業園區規模,提高園區接納承載能力,促進硅產業集群集約發展和提質增效。
“依托良好的資源稟賦,東源縣做強資源經濟組團,推動優勢資源高效轉化。”張建安提到,下一步,東源縣將加快硅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集群集約發展,促進藍口、柳城石英砂加工企業有序搬遷、改造、整合、入園,打造硅產業新城,全力打造千億級硅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