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新聞發布會,邀請陜西省科技廳副廳長、新聞發言人王軍,陜西省科技廳區域創新處處長呂永衛,陜西省工信廳中小企業處處長張勇出席,介紹加速科技型企業培育、為陜西高質量發展增添動能和活力有關情況。發布會由陜西省委宣傳部新聞發布工作處處長李惠主持。
陜西省科技廳副廳長、新聞發言人王軍介紹,陜西省科技創新工作,堅持“四個面向”,加力加速推動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不斷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提升資源利用效率,促進
各類創新主體緊密合作、創新要素有序流動、創新生態持續優化,打造創新創業的生力軍、催生發展新動能、助力高質量發展。
2021年陜西省企業數量增長迅速,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11189家、增幅38.7%,數量位居全國第10位;高新技術企業8397家、增幅35.5%,連續兩年新增數超出全國增幅(18.7%)近17個百分點;首次認定瞪羚企業和潛在瞪羚企業289家;擁有“專精特新”中小企業528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12家;上市企業69家,其中科創板上市企業11家,位居西部地區前列。今年一季度,3家企業接連在科創板上市,我省科技型企業得到了資本市場的高度關注與青睞。
“十三五”期間,經濟規模持續壯大,在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高速增長的同時,各項經營指標也高速增長。2020年,陜西省高新技術企業從業人員78.33萬人,實現工業總產值7556.01億元,年均增長17.56%;營業收入10989.22億元,年均增長25.25%;出口額399.90億元,年均增長15.50%;凈利潤632.02億元,年均增長24.04%;實際上繳稅額388.54億元,年均增長15.93%,值得一提的是,占當年全省企業戶數0.6%的高新技術企業,貢獻了全省約8%的稅收。
2020年陜西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從業人員占全省就業人員總數不到4%的高新技術企業,創造了全省1/5的出口,約一半的科技創新投入和產出,成為加快全省科技創新步伐、建設創新型省份的重要力量。“十三五”期間,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科技活動經費從365.61億元增長到652.03億元,年均增長15.56%。科技活動人員從13.83萬人增長到了21.81萬人,年均增長12.07%;科技活動人員中的全職人員從54.16%提升到了65.03%,呈持續上升態勢。
陜西創新活動豐富活躍,全省建設7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8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擁有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創新型產業集群15個,省級以上大學科技園7個、科技企業孵化器117個、眾創空間278個,這些載體和園區培育了80%以上的科技型企業。西安高新區加快建設全國首個硬科技示范區,碑林環大學硬科技創新街區獲批國家試點,西安連續舉辦四屆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成為承接各類創新創業大賽、發展論壇的主陣地。
2020年陜西省1091家高新技術企業擁有研發機構1507家,機構擁有率占比18%。機構研發人員從2016年的4萬人增加到2020年的6.35萬人,年均增長12.25%;機構研發經費從120億元增長到238億元,年均增長18.71%。
王軍指出,到2024年底,陜西實現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及其中的規模以上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在“十三五”末的基礎上翻一番。即: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20000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200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不少于200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到150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超過30家;力爭新增30家以上科技型企業上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突破1000家。
王軍表示,下一步支持科技型企業的主要舉措,以秦創原平臺建設引領科技型企業培育。加快秦創原“一中心、一平臺、一公司”建設。支持建設一批立體聯動“孵化器”、成果轉化“加速器”、兩鏈融合“促進器”示范樣板。探索“創新飛地”“離岸孵化”等模式,輻射帶動市縣(區)、園區、院所、企業融通創新,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省域創新體系。
以重大科技專項帶動科技型企業培育。省科技廳將實施能源化工、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科技重大專項和增材制造、北斗等“兩鏈”融合重點專項,啟動醫工交叉、無人機等“兩鏈”融合重點專項。實施煤炭分級分質利用、稀有金屬材料加工制備等重點產業鏈項目,這些項目主要由企業來承擔。同時,還要設立秦創原兩鏈融合項目、企業聯合項目、廳市聯動重點項目,支持有實力的科技型企業牽頭,聯合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擔各類省重點研發計劃,提供配套技術與產品,加快推動區域特色產業發展,打造創新型產業集群和科技型企業群體。
以創新平臺資源賦能科技型企業培育。今年陜西科技廳聚焦中試放大、技術熟化和產業化,依托鏈主企業或龍頭骨干企業布局新建10個左右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鼓勵有條件的科技型企業參與創新聯合體組建、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建設,并在項目、人才、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強化省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建設評估,推進高標準技術交易市場體系建設,根據今年一季度運行情況,技術合同成交額有望突破2800億元。
以創新人才引進支撐科技型企業培育。持續實施科技人才培育計劃,加快秦創原高層次人才引進、“科學家+工程師”隊伍、創新型企業家、科技經紀人隊伍建設。優化領軍人才發現機制和項目團隊遴選機制,今年支持校企“雙導師制”聯合培養科技人才,培育50名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60名杰出青年、120名青年科技新星、40個左右科技創新團隊,為科技型企業做大做強提供智力支持。
以創新生態建設服務科技型企業培育。圍繞企業發展需求,突出高新區培育科技型企業的核心載體作用,打造“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全鏈條孵化體系,推動形成“產學研用金”協同、大中小微企業融通發展的創新創業格局。
(中國日報陜西記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