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增強金融普惠性。記者4月27日從安徽省政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近年來,我們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和銀保監會決策部署,踐行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理念,引領全省銀行業保險業不斷提升普惠金融供給質量,全力服務中小微企業、三農發展,促進經濟平穩運行、循環暢通。
2022年一季度末,全省銀行業中小微企業貸款余額3.25萬億元,同比增長15.29%,貸款戶數達219萬戶,同比增加53萬戶。
聚力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安徽銀保監局副局長施其武介紹,我省緊緊圍繞保市場主體保就業這一關鍵,穩步增加對中小微企業信貸供給,促進融資成本持續下降,持續優化信貸結構,重點支持首貸、續貸、信用貸款、中長期貸款,深化中期流動資金貸款服務,穩定中小微企業融資預期。
2022年一季度末,全省銀行業中小微企業貸款余額3.25萬億元,同比增長15.29%,貸款戶數達219萬戶,同比增加53萬戶。其中,小微企業貸款余額2.22萬億元,同比增長18.12%;單戶授信1000萬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7987.57億元,同比增長21.97%,高于各項貸款增速9.18個百分點。累放小微企業無還本續貸同比增長41.24%,小微企業信用貸款同比增長24.32%,中長期貸款比重升至54.19%,2021年全年新增小型微型企業“首貸戶”超過2.6萬戶,同比增長70%。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利率自2019年初以來累計下降1.6個百分點。
下力提升“三農”金融服務能力,支持鄉村振興戰略
安徽立足農業大省省情,持續推進“三農”金融供給體系和服務機制建設,圍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推進鄉村建設等鄉村振興重點領域,持續加大信貸資源投入,推動農業保險“提標、擴面、增品”。
積極探索創新、先行先試,支持六安市申創全國金融服務鄉村振興創新示范區。針對資金適配性不足縣域,實施存貸比提升規劃。會同相關部門推動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覆蓋全省所有59個產糧大縣,地方特色農業保險險種覆蓋我省主要特色優勢農產品。
一季度末,全省涉農貸款余額1.98萬億元,同比增長18.35%,縣域存貸比74.83%,同比上升3.53個百分點。一季度,農業保險簽單保費18.36億元,為407.89萬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545.87億元,支付賠款3.03億元。
著力加強長效機制建設,筑牢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基礎
我省開展商業銀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監管評價、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考核評估。督促銀行完善內部績效考核評價,提升普惠金融類考核指標權重,加大內部資金轉移定價(FTP)優惠力度,落實不良容忍度和授信盡職免責要求,激勵基層機構“敢貸、愿貸”積極性。
同時,引導金融機構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鄉村振興內設機構,建立健全多層級、廣覆蓋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在審批流程、授信權限、產品研發、考核激勵等方面加強體制機制創新。協同推進省中小微企業綜合金融服務平臺建設,在全省范圍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檔評級工作,夯實信用體系基礎,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投向普惠金融領域。
建立政銀擔精準服務機制,服務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融資
為有效破解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由于“高人力成本、高研發投入、輕資產”而導致的融資難問題,我省于2018年底成立全國首家省級政策性科技擔保公司,為全省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融資擔保,同時負責構建全省科技融資擔保體系,經過三年多的運營,取得了顯著成效。
建立政銀擔精準服務機制。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缺少抵(質)押和擔保,融資很難,如果僅靠企業自身積累發展,過程太慢,時間太久,需要通過外部增信,建立科技與金融結合的橋梁。在我省的政銀擔服務體系中,科技部門負責科技企業信息和需求采集;科技擔保機構負責將科技企業人才、研發等“軟信息”轉變成信貸的“硬數據”,進而提供擔保;銀行根據擔保提供貸款;政府為擔保和銀行提供政策支持,建立約束機構,強化正向激勵,增強銀擔信心。
目前,我省科技擔保體系成員已有133家,截至今年3月末,全省累計開展“科技融資擔保”業務703.15億元、8991戶(次)。今年一季度,全省新增科技擔保同比增長30.01%,服務科技型企業數同比增長46.35%,繼續保持較高增長水平。
同時,科技與金融結合精準發力。針對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融資存在難、繁、貴的問題,我省創新科技貸模式,科技部門推薦名單,引導金融機構有針對性精準服務;省科技擔保公司通過與體系成員分保聯保業務,實現全省政府性擔保機構“一盤棋”服務;銀擔通過批量貸,簡化流程,平均擔保費率0.89%,銀行降低利率。目前,“科技貸”模式已在省內22個市縣區落地,有力推動了全省科技創新。(記者 汪喬 許夢宇 段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