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一向高度重視發揮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根據全球化發展的特點和不同時期經濟發展的目標提出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科技興貿戰略等。這些戰略對我國優化出口結構、擴大國際市場,進而推動我國貨物貿易上升到世界第一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年來,隨著數字全球化和全球貿易服務化發展,服務貿易已經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國際經貿合作的重要領域。面對新形勢,為進一步確保我國國際貿易大國地位,需更好發揮服務貿易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建議在“十四五”時期研究實施服務貿易跨越式發展戰略,以高質量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協同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
推動服務貿易跨越式發展的必要性、重要性與緊迫性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動了數字技術迅猛發展,促進了產業深度融合,引領了服務經濟蓬勃發展。放眼未來,服務業開放合作正日益成為推動發展的重要力量。進一步深化服務貿易和投資合作、在服務貿易領域取得新發展新突破,具有必要性、重要性與緊迫性。
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當今世界,以全球價值鏈為主導的國際分工日益發展,世界貿易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等國際組織開始重新認識服務在全球價值鏈增加值創造、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然而,目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沒有對服務的價值、功能和作用給予足夠的重視。我國發展已進入工業化后期,服務業在GDP中占比超過50%。2013年至2020年,服務業平均增速高于工業平均增速、服務貿易平均增速高于貨物貿易平均增速已成趨勢。進一步推動服務貿易跨越式發展,有利于農業、制造業增加生產性服務投入,切實轉變發展方式,進而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有利于在擴大生活性服務中更好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經濟社會更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選擇。構建新發展格局是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也是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必須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服務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短板。2020年,我國服務貿易規模位居全球第二,但服務貿易在GDP中的占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服務可貿易程度較低。推動服務貿易跨越式發展,以服務業的大開放推動服務業的大發展,有利于補短板、強弱項,更好滿足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的生產性服務需求,以及人民群眾對教育、醫療、養老等生活性服務的巨大需求;有利于釋放服務業發展潛能,培育國內競爭市場,加快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建設貿易強國的關鍵舉措。對于貿易的未來,國際社會有多種預測。一是世界貿易組織預測,到2040年,服務貿易在全球貿易中的占比將大幅提升50%。二是麥肯錫預測,如果將尚未納入統計的出口商品的附加值、企業給境外子公司的無形資產、面向全球用戶的免費數字服務三大類計算在內,2017年服務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實際占比將由原來的23%提升至50%以上。三是歐盟委員會預測,如果將“全球制造業中的服務投入”(如工程、設計、銀行、軟件和物流)計算在內,到2025年,這一項服務自由化所帶來的全球GDP收益將達到3000億歐元,世界貿易增長可能超過5000億歐元。在發展服務貿易方面,我們必須適應國際貿易結構服務化、數字化發展的趨勢以及全球服務貿易規則重塑的形勢,把握數字全球化帶來的服務可貿易化的新機遇,在推動服務貿易跨越式發展上切實發力,這有利于在未來實現我國從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向第一大服務貿易國的跨越。
實施服務貿易跨越式發展戰略的可行性
從決定未來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因素看,我國具備實現服務貿易彎道超車、跨越式發展的良好條件。
第一,數字技術突破了服務不可貿易的技術障礙。技術發展決定貿易的未來。服務貿易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在于數字技術在貿易中的深入應用使不可貿易的服務成為可貿易,并對全球貿易格局形成了顛覆性影響。應該看到,在科技創新的競爭中,我國在持續發力。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在全球排名第12位,較2020年上升2位,排名連續穩步上升。
第二,我國推動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的制度優勢正在形成。目前,國際服務貿易規則重構加速,涉及電信、數字貿易、金融服務、環境服務、自然人移動等多個領域。但在數字經濟時代,規則重構的重點和焦點仍是數據市場開放。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擴容,全國首張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在海南落地,數據安全法和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相繼出臺,以前制約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提升的一些障礙正在消除。
第三,我國勞動力優勢正從人口紅利向人力資本紅利轉變。過去20年,在世界經濟服務化的背景下,全球就業結構也發生了變化,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對高技能崗位的需求不斷增加并成為趨勢。目前,我國就業結構也正向服務化轉變。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全國人口中擁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18億人。教育水平的整體提升和高技能人才在服務業發達地區的集聚,將為我國服務貿易發展提供大量高技能人才。
第四,世界第二大引資國地位和以服務業為主的引資結構成為我國服務貿易更好發展的重要基礎。當前,國際投資服務化和數字化走勢明顯。商業存在(FDI)是目前國際服務貿易的重要提供方式,在四種提供方式中占比近60%。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引發的國際投資大幅下降與全球價值鏈重構并沒有改變國際社會對我國的投資信心。2021年,我國實際使用外資規模超過萬億元,達1.14萬億元。其中,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實現兩位數增長(16.7%)。
第五,我國服務市場發展潛力巨大。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沒有改變世界經濟重心向亞洲東移的趨勢,亞洲在經濟增長、貿易等方面繼續保持亮眼的成績。我國地處亞洲價值鏈的中心,且具有獨特的地緣優勢。隨著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我國中等收入人口增加,無論是服務外部國際市場,還是國內市場,無論是依托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的生產性服務,還是為14億多人口提供生活性服務,我國服務市場發展的潛力都非常巨大。
需要重點發力的幾個問題
推動服務貿易跨越式發展,是更好把握未來我國貿易發展、贏得貿易話語權的關鍵舉措。接下來,需在以下幾個方面切實發力:
一是以數字技術應用和數字化改革為核心推動服務貿易創新發展。服務貿易能否實現跨越式發展,取決于數字技術引發的生產力發展與生產關系變革。為此,未來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的方向應以數字化為抓手,實現高水平開放和體制機制創新。要推動制造業服務化和服務業數字化發展,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對產業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以數字技術賦能服務貿易發展,全面提升我國服務可貿易程度;建立推動服務業數字化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財稅金融政策促進體系;加快建設以數字化轉型為核心的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示范區。
二是完善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在海南落地的首張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有力提升了服務業開放水平,但也要看到,其并未在數據市場開放試點中形成新的突破。面向未來,抓住數字全球化機遇的關鍵是推動數據市場開放。為此,要確保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的一致性和多部門執法的協調性,建設數據市場開放的安全屏障。同時,加快試點探索數據市場開放,并且在現有基礎上盡快出臺相關辦法、細則、標準等,提高法律法規執行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
三是加快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在產業融合和數字化發展的背景下,要以數字技術和服務推動傳統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建議建立外貿數字化轉型升級基地,發揮貿易數字化發展的示范效應,解決好大批企業不知道如何推動數字化等問題,加快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
四是建設服務領域國際合作的新平臺新機制。服務業的異質性和各國服務貿易規制的差異是阻礙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的重要因素。加強服務領域國際合作,要以監管一致性推動服務貿易監管國際合作,降低服務貿易壁壘;要將服務貿易談判作為擴大雙邊、區域和跨區域談判的重點,并升級現有自貿區協定;要推動國際合作示范區擴容,鼓勵地方建立面向歐洲市場、亞洲市場的國際合作示范區,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服務業國際合作。
(作者趙 瑾 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