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郭陽琛 石英婧 上海報道
《政府工作報告》連續4年聚焦“長三角一體化”。
作為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位于滬蘇浙交界處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以下簡稱“示范區”)備受關注,也是滬蘇浙打破省域“藩籬”、攜手深耕一體化的“示范田”。
另一方面,如何振興蘇北、皖北,則是長三角探索區域協調平衡發展的重要樣本。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重點提及“增強區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提出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經濟大省要充分發揮優勢,增強對全國發展的帶動作用;經濟困難地區要用好國家支持政策,挖掘自身潛力,努力促進經濟恢復發展。
去年12月,國家發改委發布《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上海市閔行區、松江區、奉賢區分別幫扶安徽省淮南市、六安市和亳州市,江蘇省南京市、蘇州市、徐州市分別幫扶滁州市、阜陽市和淮北市,浙江省杭州市、寧波市分別幫扶宿州市和蚌埠市。
多位受訪人士表示,未來,建設示范區的關鍵是利用好政策傾斜的先行優勢,在產業發展、制度創新等方面為長三角一體化探索可復制的新經驗。而振興蘇北、皖北則是長三角區域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一步,在各類政策支持下,蘇北、皖北應積極承接較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加快構筑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
跨省高新區呼之欲出
2019年底,示范區正式揭牌,范圍包括上海青浦區、江蘇蘇州市吳江區、浙江嘉興市嘉善縣。當下,示范區正積極申請創建國家級高新區,計劃將于近期制定完成相關方案。
據示范區執委會相關負責人透露,根據初步設想,示范區高新區將包括江蘇吳江的汾湖高新區、上海青浦的青西部分區域和浙江嘉善的部分區域,這也將是全國第一個跨省域的國家級高新區。
身為江蘇吳江人,亨通集團董事局主席崔根良一直關注示范區的經濟發展態勢:“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作為示范區組成部分,青浦、吳江、嘉善三地的高新技術企業已超過2000家。”
“特別是吳江,2021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224.5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390.40億元,有效高新技術企業1032家,新獲評國家科學技術獎2項、省科學技術獎11項。”崔根良表示,其中,汾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示范區的先行啟動區,也是區域內唯一的省級高新區。相繼設立了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蘇州微電子與光電子融合技術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學智能裝備研究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
浙江一里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孫軍也表示,目前,兩區一縣已建有張江高新青浦園區、嘉善通信電子高新區、吳江汾湖高新區,但與示范區科技創新發展戰略相比,創新水平總體上層次還不夠高,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夠強,聚集的人才還不夠多。
對此,崔根良建議,在國家層面支持示范區三地聯合創建國家級高新區,以汾湖高新區為主體,采取“一區多園”的模式,支持創建跨省域“一區多園”的國家級高新區。
在崔根良看來,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自主創新的戰略高地,是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載體,更是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引擎。支持示范區創建國家級高新區,是提升示范區城市能級、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現實需要。
“示范區聯合創建國家高新區,使命和意義非常重大。”孫軍認為,此舉打破以往國家高新區的行政區域限制,將建成引領自主創新的戰略高地、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載體、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引擎,搶占國內外高新技術產業制高點的前沿陣地,并且可代表國家層面參與全球合作競爭,成為拉動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
突破行政壁壘打造生態圈
前不久,示范區建設2022年重點工作安排正式印發,其中提出在生態環保領域,要加快研究生態環境領域一體化標準,探索建設示范區跨界飲用水源聯合保護、一體管控和共同決策機制。
其中,元蕩是示范區“一河三湖”重要跨界水體之一,生態岸線全長23公里,通過前兩期的整治,目前已完成岸線貫通17.4公里。
記者了解到,今年,在示范區執委會牽頭下,青浦和吳江將共同加快推進元蕩堤防達標和岸線生態修復(三期)工程,在跨域水體生態修復和岸線貫通工程中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標準,并在修復中融入綠色低碳技術和理念,彰顯示范性,確保今年實現全線貫通。
從各自為政到互相合作,示范區掛牌成立不到3年時間,卻已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9年夏天,復旦大學教授丁光宏與30多位在滬全國人大代表去位于滬蘇浙交界處的太浦河調研。“水是流動的,今天在這里,明天到那里,倘若不同區域各自為政,只以經濟發展為目標,就很難實現整體高水平的綠色發展。”調研后,丁光宏由衷感慨道。
丁光宏認為,要構建多元生態保護機制,青浦、吳江、嘉善三地應以立法立規的形式協同建立區域生態管控的標準體系,做好生態環境標準、監測標準和監管執法規范的“三統一”。
丁光宏還表示,要利用科技手段,積極引入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科研創新平臺和產業,加強對生態環境尤其是水資源的監測、保護和利用,建立強有力的生態環境保護網絡。
數據,也是當前長三角區域的“熱詞”。不久前,國家發改委、中央網信辦、工信部、國家能源局四部門聯合印發文件,同意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并規劃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啟動。其中,示范區就將承擔數據中心集群建設。
“不破行政隸屬,突破行政壁壘。從各地實踐看,通過數字化改革構建數字長三角,能有力推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全國人大代表、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生態環境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劉銳說。
“加快構建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是打造數字長三角、推動數字變革的基礎和前提。算力,正逐漸成為一種核心生產力。”劉銳認為,示范區要抓住“東數西算”等重大關鍵布局的機遇,加快數據中心建設,推進5G網絡覆蓋,加快網絡和應用升級改造,進一步歸集數據,提升算力。
求解區域不平衡難題
作為我國人口最密集、經濟最繁榮的地區之一,長三角區域也存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蘇北、皖北便是其“癥結”所在。
“由于工業起步較晚、產業尤其是制造業發展相對滯后,阜陽經濟總量不大、人均水平靠后的局面沒有改變,當前最突出的問題仍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最重要的任務仍是加快產業高質量發展。”今年兩會期間,阜陽市委書記孫正東接受媒體采訪時直言道。
宿州市委書記楊軍也坦言,宿州雖經濟總量不大、發展不優仍是最大短板。宿州雖然是資源大市,但產業發展層次低與環境約束“天花板”相互碰頭,政策回旋的空間小,結構不優仍是現實難題。
去年12月8日,國家發改委正式發布《實施方案》,明確結對合作幫扶工作的總體要求在于推動皖北等欠發達地區跟上長三角地區高質量發展步伐,激發皖北地區內生發展動力,縮小長三角區域內經濟社會發展差距,實現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楊軍也表示,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皖北地區正在高質量建設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
以宿州為例,近年來推動各類園區與滬蘇浙深度合作,宿州高新區被列為省級承接產業轉移試驗平臺,落戶云計算產業相關企業1600多家;與上海共建張江蕭縣高科技園,“張江創造+宿州制造”模式在安徽全省推廣;與江蘇省徐州市共建省際產業合作園區,共同打造高端裝備制造產業。
加快蘇北振興,也是江蘇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針對經濟“副班長”宿遷去年9月出臺《關于支持宿遷“四化”同步集成改革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也是江蘇省首個專門針對一個設區市出臺的指導性、支持性文件。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夏錦文表示,《意見》對蘇北五市都有政策支撐效應。宿遷的改革試點經驗可以起到輻射推動整個蘇北“四化”同步的作用,也可以為全國的現代化事業探路,為全國提供蘇北地區的實踐經驗。
夏錦文認為,在實踐中,蘇北地區應重點著手產業創新的集成改革深化,重構蘇北“四化”同步的區域經濟格局;深化資源要素集成改革,重構蘇北“四化”同步的空間功能格局;深化平臺示范集成改革,重構蘇北“四化”同步的戰略支撐格局。
“若要補齊城鄉差異和區域差異的短板,還要把縣域經濟作為關鍵突破,發揮區域性中心城市帶動作用,加快發展新型集體經濟,拓展城鄉居民增收渠道。”民盟江蘇省委經濟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盧勇則認為,應進一步加強南北協作,通過要素流動和新產業布局,促進蘇北加速發展,拓展蘇中發展空間,穩定蘇南發展格局,促進蘇南、蘇中、蘇北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