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1月30日至2月5日),上海線下消費支付金額達371億元,同比2019年農歷同期增長28.6%,這是記者剛剛從市商務委獲得的數據。重點領域拉動消費、冬奧經濟培育新亮點、預制菜成當紅新賽道……上海“跨年迎新購物季”掀起一股消費熱潮,為上海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增添了一份虎虎生威的年味。
重點領域帶動,線下消費前低后高
來自消費市場大數據實驗室(上海)的監測顯示,春節七天,上海線下消費支付金額371億元,同比2019年春節同期增長28.6%。從數據來看,受去年春節原地過年和今年春節雨雪天氣等因素影響,全市線下消費呈現“前低后高”的回升態勢,其中2月4日和5日全市線下消費支付金額,分別同比2021年農歷同期增長14.6%和19.0%,同比2019年農歷同期增長57.9%和39.2%。
記者注意到,重點領域的消費增長明顯。化妝品、鞋帽、糧油食品等品類消費,同比2021年分別增長達到1.9倍、1.3倍和0.7倍,同比2019年分別增長2.2倍、3.5倍和2.6倍。從商圈來看,五個新城的消費人氣興旺,嘉定印象城、青浦萬達茂、松江萬達等企業銷售額,同比增速均達到兩位數以上。
新春登高、郊游聚會、看燈觀影……新春佳節,特色主題活動導流效應明顯。豫園商城整合域內老字號、非遺匠人以及非遺體驗項目,打造“上海老味道、非遺新體驗”特色街區,節日期間全天最高客流量超30萬人次。百聯集團推出“10億紅包大拜年”,旗下聯華超市、東方商廈、永安百貨,節日7天銷售額環比節前增長明顯。
喜迎冬奧盛會,冰雪消費培育新商機
虎年春節期間,恰逢北京冬奧會開幕,美輪美奐的冬奧開幕儀式和冰雪特色比賽項目,為上海的消費帶來新亮點。
圍繞冬奧主題,各類真冰場從“隱匿”在商場變成了“C位出道”,孕育出上海消費增長新動能:長風大悅城推出冰雪嘉年華,1000平方米的真冰樂園助力冬奧,節日7天銷售額同比增長明顯;上海白玉蘭廣場策劃了國際冰雪節,1200平方米戶外巨型冰場帶來冬日北國體驗;靜安大融城同樣打造了1000平方米穹頂戶外真冰樂園,成為冬日溜冰好去處,節日7天銷售額環比節前增長25%以上;百聯又一城則聯動冠軍冰場,推出冰上公益公開課,帶來“零基礎”“零門檻”冰上運動體驗,節日7天銷售額環比節前增長近60%。
也有不少商場及品牌推出冰雪消費新嘗試。位于南京路上的第一百貨商業中心就打造了一輛“為冬奧加油”專屬巡游大巴,在六合路來一場笑“奧”江湖的快樂比拼,并邀請主播在六合路街口派送限量雪花冰糕。據悉,這款定制冰糕是與東北大板的跨界混搭,它還有個萌趣的名字叫“舉高高”,寓意“冰雪甜蜜蜜,新年舉高高”。
滑雪品牌SNOW51自TX淮海開設全球首家概念店,引入室內滑雪模擬機,創新冰雪消費新模式,這一新業態孵化成熟后,已迅速擴張至晶耀前灘、港匯恒隆、興業太古匯等商場,受到消費者喜愛。
餐飲消費火爆,預制菜成為當紅新賽道
市商務委的數據顯示,春節期間上海餐飲業線下消費支付金額為39.2億元,同比2021年增長8.7%。此前市餐飲烹飪行業協會推出團圓飯、年夜飯外賣名單,分兩批共推出了81家餐飲、食品企業,覆蓋1616個門店,精選205個半成品套餐、成品套餐和特色單品。抽樣統計顯示,全市年夜飯堂食總量,同比增長約10%,中午堂食同比增長近15%;年夜飯外賣銷量,同比增長近20%。
春節期間,網絡年貨節活力滿滿,其中預制菜成為當紅新賽道。叮咚買菜數據顯示,春節期間高端預制菜的銷量同比去年增長超過3倍,7天賣出了300萬份預制菜,筆單價同比增長一倍。其中,上海市民最喜歡的預制菜包括紅燒圓蹄、手工蟹粉小籠包、鮑魚煨豬蹄、手抓牛大骨、天目山扁尖老鴨煲等。
盒馬鮮生上海地區銷售額增長超過30%,其中預制菜、進口牛肉銷售實現兩位數增長。
達達集團旗下京東到家開展“京東小時購”服務,超過10萬家零售門店線上營業,上海地區銷售額同比增長約1.4倍。
據監測數據顯示,今年過年留滬人員較去年減少,肉菜批發交易量下降,上海主副食品市場貨源供應正常、總體平穩有序。45家標準化菜市場豬肉后腿零售均價36.7元/公斤,同比下降32.2%,蔬菜零售均價9.1元/公斤,“菜籃子”穩定。(作者 徐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