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常務會議對兩項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作出最新安排。
12月1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進一步采取市場化方式加強對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
會議指出,當前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面臨的困難很大,要圍繞保市場主體、應對新的經濟壓力,運用市場化辦法加大對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金融支持。
兩項直達實體經濟
貨幣政策工具有新安排
會議決定,將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支持工具轉換為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從2022年起到2023年6月底,人民銀行對地方法人銀行發放的普惠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貸款,按余額增量的1%提供資金,鼓勵增加普惠小微貸款。
同時,會議決定,從2022年起,將普惠小微信用貸款納入支農支小再貸款支持計劃管理,原來用于支持普惠小微信用貸款的4000億元再貸款額度可以滾動使用,必要時可再進一步增加再貸款額度。符合條件的地方法人銀行發放普惠小微信用貸款,可向人民銀行申請再貸款優惠資金支持。
疫情發生后,為向小微企業紓困、支持復工復產,人民銀行創設了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計劃兩項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兩項工具在支持小微企業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并經歷了兩次延期,第二次延期到今年年底。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此次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支持工具轉換為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后,時間無縫隙銜接,不留空窗期,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同時,支持時間長達一年半,給小微企業吃下定心丸;此外還突出對增量支持,按余額增量的1%提供資金,以正向激勵引導銀行增加對小微企業信貸投放,提高支持政策的效用。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在這種形勢下,將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支持工具轉換為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將普惠小微信用貸款納入支農支小再貸款支持計劃管理,使原有政策無縫銜接,有助于引導金融機構繼續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促進信貸規模增長,優化信貸結構,從而實現穩增長的目的。
同時,溫彬指出,從金融服務供給角度看,兩項工具有助于提升中小銀行服務中小微企業的能力,做到“能貸”。
“相比大型金融機構而言,中小金融機構不同程度地存在資金和資本短板,或制約其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無論是原來兩項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還是轉換后的工具,都對中小金融機構服務中小微企業形成激勵和引導作用,解決其資金來源約束,并降低融資成本。通過這樣的長效機制建立,引導中小金融機構戰略定位聚焦于服務中小微企業,提升普惠金融的供給能力和水平。”溫彬說。
構建全國一體化
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網絡
會議指出,構建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網絡,以服務中小微企業融資為導向,在依法依規、確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推動市場主體注冊登記、行政處罰、司法判決及執行以及納稅、社保繳費等信息共享,助力銀行提升服務中小微企業能力。
溫彬表示,中小微企業通常具有資產規模小、風控能力弱、信用信息不透明等特點,并不符合銀行傳統以抵押物為條件的信貸模式,導致融資難題。隨著科技發展并與金融深入融合,銀行依靠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提高風控能力,使服務長尾客戶成為可能。然而,中小微企業信用信息分布在各領域,甚至存在數據孤島,使銀行無法獲得,或數據質量不高無法使用。為解決這一問題,會議提出構建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網絡,幫助銀行做到“會貸”。
此外,會議決定完善金融機構發放中小微貸款績效考核、盡職免責等規定。支持金融機構發行小微企業專項金融債券。擴大面向小微企業的政府性融資擔保業務規模,降低擔保成本。
溫彬認為,這可以提升金融機構服務中小微企業的積極性,做到“愿貸”和“敢貸”。支持金融機構發行小微企業專項金融債券,能夠拓展金融機構資金來源,緩解資金壓力。擴大面向小微企業的政府性融資擔保業務規模,降低擔保成本,有助于降低銀行業務風險。(記者 鄭源源 見習記者 楊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