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費新地標和老牌商街商圈的雙重帶動下,上海的國慶消費市場呈現出購銷兩旺的特點。來自消費市場大數據實驗室(上海)的監測顯示,國慶七天長假,上海全市線上線下消費總額達到765.88億元,同比2020年增長16.0%,同比2019年也增長12.8%,線下消費回流明顯,勇立新消費、新模式、新業態蓬勃發展的“潮頭”。
線下消費回流趨勢明顯
國慶假期,上海天氣晴好,消費者更愿意出門逛街,在線下實體商業中感受國慶節的濃郁氛圍,表現在數據上,線下消費回流趨勢較為明顯。消費市場大數據實驗室(上海)監測顯示,國慶七天上海線下消費金額達511.02億元,同比2020年增長23.4%,同比2019年增長11.2%。本市監測的36個商圈中,消費金額排名前三的商圈分別為南京西路、南京東路和陸家嘴。
隨著新消費、新模式、新業態的不斷更新,上海仍是吸引全國消費者的“購物天堂”。國慶長假期間,本市外來消費次數高達1247.6萬人次,發生消費金額為127.7億元,較2020年分別同比增長12.7%和10.1%,占全市線下消費比重約25.0%。長三角地區來滬消費占外來消費比重較高,江蘇、浙江、安徽消費人次分別達到267.4萬、121.6萬和105.2萬人次,位居前三。
市商務委抽樣調查的200家零售和餐飲企業數據顯示,國慶期間實現銷售額57.7億元,同比2020年增長9.7%,同比2019年增長13.1%。其中,上海環球港、嘉定印象城、港匯恒隆、合生匯、大華虎城、寶山萬達、靜安大融城、長泰廣場、尚嘉中心等銷售額同比增長兩位數以上。
數據顯示,國慶期間本市線上消費金額254.9億元,同比2020年增長3.5%,同比2019年增長16.2%。
消費新地標帶動眼球效應
上海是新消費、新模式、新業態蓬勃發展的“潮頭”,今年一大批消費新地標相繼開業:9月前后腳開業的瑞虹天地太陽宮、前灘太古里等消費新地標“領跑”;同樣在國慶節前夕開業的全球最大山姆會員旗艦店銷售額環比節前一周提高38.6%。外灘中央、綠地外灘等項目節前搶先開張,推出首個意大利樂活節,欣賞意大利藝術作品、逛逛意大利市集、看看意大利表演,帶來全新社交體驗。與此同時,佛羅倫薩小鎮二期營業,新增110家品牌商鋪,成為購物“半日游”打卡地標,七天銷售額環比節前提高2.3倍。
今年國慶期間,濃濃的國潮風成為滬上各大商場的特色。虹橋文化地標——玻璃宮藝術書局開啟“當燃國潮節”,挑高26米“玻璃盒子”為中心,奉上一場線上線下聯動的國潮展;松江萬達推出“國潮文化節”,集結眾多國貨發售新品,七天銷售額合計同比去年增長26.7%;青浦首位奧特萊斯舉辦“國風萊潮”主題活動,推出漢服集會、古典演繹、傳統手作、國風巡游等活動,節日客流量環比節前一周提高超過50%。
會商旅文跨界融合“加速”
首展、首店、首秀不斷檔,是國慶期間的另一大亮點。在陸家嘴商圈,新品首發地標上海國金中心在節日期間銷售額同比增長20%以上。在南京路上,世茂廣場齊聚“PRAYTY樸荔”全球美妝集合店等10多家新銳潮流品牌新店、首店;進博集市推出一批“進博同款”,七天銷售額達238萬元,環比節前一周提高1.6倍;新世界城、大丸百貨等消費地標魅力依舊,節日銷售額近億元。
各商業企業也結合各自特色,組織各類營銷活動,加速會商旅文跨界聯動。靜安大悅城集聚迪士尼TSUM TSUM裝可愛中國大陸首展,藏克、MIND style潮玩主題快閃,推出限量款盲盒,吸引力十足;上海蘇寧易購到店客流及成交額均創新高,整體客流大幅度增長超170%;青浦萬達茂推出青浦首屆生態農業產品大秀,打造青浦金秋豐收節;嘉定西云樓舉辦非遺文化集市,打造沉浸式“海派水韻-江南古風”場景,節日銷售額環比節前一周提高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