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購時,不少人可能都遇到過,“買家秀”和“賣家秀”差別太大的情況。在預售制度下,購房者也常常遇到類似情況,個別開發商在宣傳時過度裝飾樣板間,實際交付精裝房卻“貨不對板”。
在北京,這種情況將會得到規范。16日,北京市住建委正式印發《關于進一步規范新建商品住房銷售行為的通知》。提出了建立交付樣板間、組織工地開放日等多種措施,對新房開發銷售過程中的貨不對板、裝修減配、施工質量等亂象進行規范。
此次通知要求開發商要設置交付樣板間,與傳統的展示樣板間不同,交付樣板間應與最后交付的效果保持完全一致,不得過度美化;交付樣板間要保留到房屋交付后三個月,以便購房人進行對比;開發商在施工過程中,要組織兩次工地開放日。在交付前,還要按照相關規定,組織購房人對房屋的施工質量和裝修進行查驗,才能交付。數據顯示,從2017年到2020年,關于商品房購買合同的民事糾紛共49萬余起,并且呈逐年上升趨勢,其中涉及房屋質量的糾紛占絕大多數。
多地業主遭遇“貨不對板”
看房心動,但收房心碎。近幾年購房者在收房時,都踩了哪些坑?遭遇了哪些糟心收房經歷?
6月下旬,北京的王女士收到了開發商寄來的通知書,其在北京門頭溝附近購買的商品房終于可以入住了。然而,當王女士前去收房卻驚訝地發現,自己購買的精裝修房實際裝修效果與當時的樣板間存在很大的出入。
無獨有偶。2020年7月31日是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龍潤灣小區23號樓交房的日子。業主們滿心歡喜的趕到這里,才發現與宣傳時存在很大的差異,主臥甚至連一張雙人床都放不下。
事實上,收房遭遇貨不對板,是商品房交易中長期存在的頑疾,一些購房者的遭遇更是堪稱奇葩。2019年6月,遼寧沈陽某高檔小區一位姓林的業主發布視頻說,收房的時候發現房子沒有進戶門,當他找到開發商要說法的時候,居然被告知,從窗戶進去。
規范樓市銷售行為動真格 讓“樣板間”真正成為“樣板”
“所見即所得”,這次北京市出臺的《通知》,可以說是實實在在切中了購房者的痛點,解決了買房時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期待更多地方在規范樓市銷售行為方面動起真格,讓“樣板間”真正成為“樣板”,這應當成為商品房銷售的一個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