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7月,社融規模增量為1.06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6362億元;月末社融規模存量為302.49萬億元,同比增長10.7%。
“新增社融低于預期,社融規模存量同比增長10.7%,較上月下滑0.3個百分點,主要受到非標壓降和政府債券發行偏慢的影響。”專家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
社融受拖累“探底”
在江海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屈慶看來,7月社融增量減少主要是地方債和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減少所致。“整體看,表內貸款還好。社融低于預期,或意味著后期地方債要多發;而且考慮到目前信貸需求受挫,如果近期地方債提速,社融或逐步見底。若考慮到基數問題,三季度社融增速也難有明顯反彈,更多是在底部徘徊。”屈慶表示。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也對記者表示,新增社融低于預期,非標壓降和政府債券發行偏慢是主要原因。
專家認為,社融處在“探底”狀態,或在四季度反彈。“社融正處于筑底過程,社融回落體現了治理表外融資的大趨勢,政府債券融資的明顯偏弱,有望促進政府債券加快發行,從而對社融增速形成支撐,但去年社融基數逐漸走高,也意味著下階段社融增速大概率維持低位波動。”溫彬表示。
紅塔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判斷,后續社融繼續下行空間有限,在今年四季度可能還會因為基數等原因出現回升。
M1、M2雙雙回落
7月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8.3%,狹義貨幣(M1)同比增長4.9%,增速雙雙回落,且低于市場預期。
光大銀行宏觀分析師周茂華表示,M1同比放緩主要是企業經營活動有所降溫,同時房地產市場活動降溫也是其中影響因素。而M2同比回落本質就是存款放緩。
周茂華告訴記者,7月是繳稅大月,個人和企業繳稅后相應存款會下降;同時,國內信貸環境收緊,經濟活動放緩,企業和個人的投融資活躍有所下降,以及銀行表外業務活動繼續收縮等影響貨幣派生能力。整體上,M2同比增速仍處于合理區間(M2同比增速與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
溫彬也指出,財政資金回籠力度加大,導致M2增速回落。“7月是傳統繳稅大月,本月財政存款增加6008億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136億元,相當于貨幣回籠力度增強,導致M2增速有所回落。”
此外,從新增貸款結構來看,實體經濟融資需求減弱。企業中長期貸款新增規模同比減少,票據融資同比增加,反映當前實體經濟融資需求有所減弱。同時,受房地產調控影響,居民部門新增貸款4059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量明顯減少。
開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表示,居民貸款大幅回落緣于地產調控影響加速顯現。企業貸款回落,除地產鏈拖累外,也與地方債務監管加強、實體需求走弱等有關。票據連續2個月大幅沖量、貸款需求指數回落,也一定程度反映實體需求偏弱。
溫彬認為,需要密切觀察下階段實體經濟融資需求的變化。宏觀政策要堅持穩字當頭,加快推進重大建設項目開工,逐漸將工作重心向穩增長偏移,搞好跨周期政策設計,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保持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增強財政、貨幣、產業等政策協調,加大對制造業、中小微企業、普惠金融、綠色金融、科技創新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