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布,當天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為:1年期LPR為3.85%,5年期以上LPR為4.65%。至此,LPR已經連續15個月保持不變。
據觀察,市場對本期LPR報價頗為關注,此前也存在不少分歧。在業內看來,本次LPR利率保持不變有三方面原因,且與實體經濟降成本并不背離,當前并無“降息”的必要性,下一階段,宏觀政策要在“不大水漫灌”的基礎上,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結構性支持力度。
LPR利率保持不變的三大原因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認為,本月LPR利率保持不變符合預期,主要基于三點因素:
首先,7月15日央行續作的MLF(中期借貸便利)利率并未改變。LPR報價以MLF利率加點的形式形成,MLF利率是LPR的“錨”,對LPR起到重要的決定作用。從LPR改革以來,1年期LPR報價共下降5次,其中僅前兩次報價MLF利率未變而LPR下降。隨著報價機制常態執行之后,其余三次LPR下降之前,均有MLF利率的調降,并且LPR下降幅度與MLF利率調降幅度一致,說明了LPR走勢很大程度由MLF利率決定。基于歷史經驗,也預示著本月LPR大概率保持不變。
其次,壓降點差存在一定壓力。LPR構成的另一部分是銀行的加點。當前銀行資金成本壓力仍然較大,因此在商業原則下,壓降點差存在壓力。一方面,雖然7月15日降準落地,降低銀行資金成本每年約130億元,但據測算,對銀行綜合負債成本率的改善幅度相對有限。
另一方面,雖然存款報價機制改革落地,但受影響較大的是1年期以上的定期存款,對于活期存款和1年期以內存款利率影響有限,短期資金成本改善有限。根據經驗,LPR調降最小幅度為5bp(基點),由于銀行仍然面臨較大的負債成本壓力,相關措施尚不足以驅動壓降5bp點差。
最后,當前下調LPR還存在一定制衡因素。一是從經濟恢復程度上看,6月我國經濟數據整體好于預期,制造業投資、消費等過去復蘇較弱的項目有所加速,經濟整體復蘇向好,相對于普降LPR,更加需要的是結構性降成本。
二是外部環境中的不確定因素有所增多。6月美聯儲議息會議的點陣圖顯示加息提前超出市場預期,而此后美國新增非農就業數據明顯改善,通脹率持續上升,經濟復蘇勢頭較強帶動美元指數重新回到93上方,這些跡象都預示著要警惕美聯儲提前轉向風險,這也是我國在調整包括LPR在內的利率水平時,需要考慮的現實問題。
當前無“降息”必要性
在業內看來,LPR利率保持不變,與為實體經濟降成本并不背離,當前并無“降息”必要性。
據央行介紹,今年上半年,企業貸款利率為4.63%,同比下降0.16個百分點;小微企業新發貸款合同利率5.18%,分別比2020年同期和2019年同期低0.3個和1.06個百分點;制造業貸款合同利率4.13%,比上年同期低0.25個百分點。溫彬指出,這說明即使在LPR保持不變的情況下,金融機構仍通過結構性政策,持續加大力度為實體經濟降成本。
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鐘正生認為,相比“降準”,“降息”具備更強的貨幣政策轉向信號,而當前我國經濟基本面仍屬于穩固,還并未到動用“降息”這種價格工具的時候。
展望后期貨幣政策,溫彬表示,下一階段,宏觀政策要在不搞大水漫灌的基礎上,仍需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結構性支持力度。
6月1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要繼續引導金融機構減費,鼓勵免收支付賬戶提現手續費,將網絡支付商戶手續費降低10%,降低銀行卡刷卡、自動取款機跨行取現手續費等,幫助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降成本。
7月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針對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要適時運用降準等貨幣政策工具,進一步加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支持,促進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目前降準已經落地,減費等措施也在持續實施中,未來央行將繼續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這些政策將繼續促進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穩中有降。”溫彬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