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統疾病正成為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腫瘤的第三大慢病死因,但治療呼吸系統疾病的吸入劑產品仿制壁壘高,長期被進口品種壟斷。隨著國內藥企技術獲得突破,越來越多企業開始布局這一領域。
據醫藥健康信息平臺米內網數據統計,截至3月31日,有117個吸入劑以新注冊分類報產,其中16個吸入劑已獲批生產并視同過評,涉及8個品種。還在審評審批中的新注冊分類報產吸入劑中,有20個是暫無首仿(含劑型首仿),其中12個品種由獨家企業以新分類報產,四川普銳特、正大天晴、長風藥業均有3個。
對于吸入制劑布局也成為一些醫藥上市公司業績增長的重要動力。健康元在2020年年度報告中表示,報告期內,公司共5個新產品獲批上市,多為高壁壘復雜制劑,其中吸入制劑獲批3個品種(5個品規),脂微乳獲批1個品種(2個品規),標志著公司在該領域研發及產業化實現了重大突破,隨著公司多款創新藥進入臨床階段,推動公司向創新型制藥企業轉型升級。
華夏幸福研究院醫療研究員王瑞妍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吸入劑一直被業內視為藍海市場,技術難度高是吸入劑市場長期被進口品種壟斷的主要原因。近年來,國內藥企在這一領域不斷增加研發投入,打破了吸入劑技術壁壘,正在加快仿制產品對原研產品的市場替代。
立鼎產業研究院數據統計顯示,吸入劑市場集中度較高,外資企業占據主要市場份額,在2018年統計的醫院樣本中,吸入劑藥企主要有阿斯利康、勃林格殷格翰、恒瑞醫藥、葛蘭素史克和正大天晴等,銷售額前兩位外資企業以絕對優勢占據了吸入劑六成市場。2020年上半年,在疫情和國內藥企產品上市的雙重壓力下,部分外資藥企的吸入劑產品銷售額同比下滑超40%,而正大天晴藥業、海南斯達制藥等國內藥企的部分吸入劑產品銷售額增速達10%以上。
王瑞妍說:“在市場需求驅動下,國內企業在吸入制劑市場快速崛起,多個首仿品種已獲批上市,國內有十余家藥企在吸入劑賽道有所作為。國產替代肯定是未來吸入劑市場的趨勢,在政策層面也積極鼓勵本土藥企進入吸入劑市場,一方面是藥品審批流程的加快,另一方面是集采常態化下,新過評的藥企有快速打入市場的機會。”
今年2月啟動的第四輪國家藥品集中帶量采購中,首次將吸入制劑納入國家集采。集中帶量采購的目的是降低藥品價格,本土藥企的仿制藥產品市占比較高,產品質量直逼進口原研,是保障集采定價權的前提。吸入制劑入圍國家集采目前只有1個藥品,2個品規,更多吸入劑產品尚未被納入國家集采目錄。
深圳中金華創基金董事長龔濤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由于吸入制劑屬于藥械一體,仿制難度大、競爭壁壘高,對入局藥企的研發能力和商業能力要求都極高。目前我國的吸入制劑國產化率尚不足10%,但市場潛力大,僅呼吸類吸入劑(如哮喘吸入劑)市場就達到170億元,隨著本土藥企吸入劑產品陸續上市,曾占據金字塔頂端的跨國藥企將受到影響。
龔濤說:“通過集采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藥品價格,但很多吸入劑產品的定價權還在外資藥企手中,所以國產替代的意義在于本土產品規模的提升。集采納入吸入劑提升了國內藥企在吸入劑上的研發積極性,有利于國產產品占據市場份額,國家也在這一領域逐漸加大對于國產產品采購的力度。”記者 閆立良 見習記者 郭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