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滬指突破了壓制多日的60日均線,周一則回踩確認了突破的有效性。盡管量能配合并不理想,但有不少個股強勁上漲。
分析人士認為,中國戰“疫”取得重大戰果,經濟恢復相對較好,加上中外國債利差擴大,人民幣匯率走強,中國資產吸引力增加。現在外資在中國股市和債市占比相對較低,后面增加配置比例的空間非常寬廣,有望在A股形成強者恒強的賺錢效應。
市場數據顯示,在近期行情震蕩過程中,有不少個股創下了年內新高。據《證券日報》記者根據同花順數據統計發現,剔除今年上市新股后,兩市共有136只個股近3日內創出年內新高,從行業來看,化工(23只)、汽車(20只)、機械設備(18只)、電氣設備(15只)等創年內新高股數量居前。
對于創年內新高個股較集中的行業,富榮基金權益投資部總監鄧宇翔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順周期”板塊漲幅靠前,核心邏輯為國內經濟數據改善+低估值,從數據上看,8月工業增加值5.4%,較上月提速,且制造業投資同比轉正投資端內生驅動力在增強。
對于化工行業創階段新高個股最多,玄甲金融CEO林佳義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這主要源于行業今年一季度下行之后提供特別有吸引力的低估值,疊加業績提振,經濟復蘇順周期漲價,市場對后市漲價預期較高,故而有此邏輯的較多化工上市企業股價創了階段新高。
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私募排排網未來星基金經理夏風光認為,化工行業是A股當中的主力板塊,wind統計一級行業下有332只個股,細分行業多,部分行業龍頭集中度比較高,景氣度回升導致基本面向好。
而對于化工股的布局,乾明資產高級研究員陳雯瑾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化工板塊修復情況參差不齊,不乏有疫情沖擊下仍未恢復到正常經營水平的企業,建議投資者選擇業績有基本保障、下游在下半年維持高景氣度的龍頭企業進行布局。
對于上述近3日內創年內新高的136只個股進一步統計發現,呈現以下四大特征。
首先,中小創個股占比超半數。上述136只個股中,中小板、創業板和科創板個股分別有31只、42只和2只,合計75只,占比55.15%,滬深主板個股數量為61只。
其次,中小市值股居多。上述強勢股中,有77只個股是總市值(證監會算法)低于100億元中小市值股,占比56.62%;總市值高于500億元的僅12只,其中,僅5只個股總市值高于1000億元。
第三,機構積極推薦。近1個月內,有65只個股或獲機構給予“買入”或“增持”等看好評級,占比47.79%,其中,18只個股機構看好評級家數在10家及以上,三一重工(31次)、當升科技(29次)、歐派家居(27次)等3只個股機構看好評級家數居前3位。
第四,估值普遍偏高。創年內新高個股中,有多達115只個股動態市盈率高于A股平均值22.95倍,剔除27只過去4個季度虧損股外,仍有17只個股動態市盈率高于100倍。分析人士提醒投資者,投資操作中注意分析部分強勢股的基本面,避免跟風炒作帶來風險。
表:近3日內股價創年內新高個股一覽
制表:趙子強
記者 趙子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