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即將步入而立之年的上證綜合指數,7月22日將迎來編制方案首次修訂。
1991年7月15日,上證綜指作為A股市場第一條股票指數首次發(fā)布,且核心編制方法沿用至今。近年來,社會各界對上證綜指編制方案修訂多有呼聲,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包括兩會代表委員在內的部分專家和市場人士再次提議對上證綜指編制方法進行完善。
由此,上交所于6月19日宣布,自7月22日起修訂上證綜指的編制方案。修訂方向包括剔除被實施風險警示(ST、*ST)的股票、延長新股納入時限、計入科創(chuàng)板上市證券等。
“修訂上證綜指編制方案旨在更充分反映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發(fā)展的成效,并體現出我國資本市場新規(guī)則。”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認為,上述修訂方向與投資者有著密切關聯,因為這些變化體現出與時俱進的市場化精神,不但能更貼切地接近市場原貌,還能助投資者有效參照上證綜指開展理性投資、價值投資和中長期投資。
那么,投資者是否了解上證綜指編制修訂在即?相關修訂對他們后續(xù)投資又有何影響?《證券日報》記者近日就此進行了走訪調查。接受記者采訪的多數投資者充分了解指數編制修訂的相關情況,并認為是一大利好。
已有8年股齡的北京市民金先生告訴記者:“上證綜指被稱為A股‘溫度計’,是投資者作為投資決策的主要依據之一。所以指數編制修訂的消息一出,我第一時間就關注了。”
“剔除ST股或*ST股這一舉措深得我心。”金先生坦言,有些個股“戴帽”后,連續(xù)跌停都成了市場上的“常規(guī)操作”,而這會嚴重拖累上證綜指的表現,繼而影響投資者的分析、判斷。所以,剔除被實施風險警示的股票,意味著上證綜指可以“輕裝上陣”,優(yōu)質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也將顯現。
家住上海市的劉先生已進入股市5年,他和身邊朋友都比較關注上證綜指的漲跌幅,“我們一致認為,指數趨勢性上漲就代表好行情。”
延長新股納入時限這一舉措是劉先生的主要關注點,他認為,新股初上市,大多數都會連續(xù)漲停、估值也往往偏高,而新股以漲停價計入不利于上證綜指客觀反映市場真實表現,也會影響投資者觀察上證綜指的漲跌幅情況。所以,將新股計入上證綜指的時間延遲至上市一年后,將有利于增強上證綜指的穩(wěn)定性,引導投資者長期理性投資。
就“上證綜指編制方案修訂的舉措對市場有何引導”這一問題,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張海冰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無論是剔除被實施風險警示的股票,還是延長新股納入時限、計入科創(chuàng)板上市證券等舉措,都是為了讓上證綜指能夠更真實地反映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和市場認知,今后上證綜指對投資者的參考作用也將進一步提升。
當然,也有個別“投資小白”不了解上證綜指編制修訂的相關情況。山東省壽光市的李女士剛入市不到一年,她告訴記者:“我只關注個股的選擇,對大盤點位沒有仔細研究過。”
對此,張海冰建議,上證綜指編制方案修訂后,投資者應根據自身知識儲備和投資理念進行投資。對于有能力深入認知上市公司基本面和行業(yè)發(fā)展趨勢的價值投資者來說,選股的作用更大,大盤點位是參考;而對于主要以技術手段進行波段操作的投資者而言,大盤點位是首先要看的重要指標,而且不能只看一個指數,而是要將大小盤指數、行業(yè)指數綜合起來進行研判,然后進行選股。記者 昌校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