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中國油脂消費需求明顯下降。7月14日,在大商所和江蘇證監局主辦的線上“期貨市場服務‘強富美高’新江蘇線上論壇周”活動中,《證券日報》記者從產業人士處了解到,由于疫情影響,今年前4個月,我國油脂消費已減少50萬噸以上,終端消費對豆油的需求減量在30萬噸以上,預計餐飲烹飪用油整體消費會下滑30%左右。
與此同時,油脂油料市場的價格波動也較大。不過,部分相關企業另辟蹊徑,巧借基差、期權等金融衍生品工具,在場內和場外實現較佳的風險管控效果。
終端消費對豆油需求下降明顯
《證券日報》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在國內外疫情的影響下,我國油脂油料相關品種市場價格大幅波動,豆油、棕櫚油等品種價格跌幅高達30%以上,豆粕、菜油、大豆等品種也出現10%以上的跌幅。與此同時,豆油供需兩端也出現較大調整,不僅豆油需求量明顯下降,餐飲烹飪用油需求也出現下滑。
“今年我國餐飲業受疫情重創,從而影響到餐飲烹飪用油需求,預計整體消費量會下滑30%左右。”上海楷燁糧油貿易有限公司風控總監周旭旸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今年2月中旬是疫情沖擊消費領域的重要時段,預計我國油脂消費量下滑30萬噸-40萬噸;3至4月份作為恢復期,消費減量約20萬噸-30萬噸。總體來看,受疫情影響,中國將減少50萬噸-70萬噸油脂消費,按照豆油占比分析,疫情期間我國終端消費對豆油的需求減量30萬噸-35萬噸。
分析人士指出,由于疫情導致終端消費大幅萎縮,一季度國內外油脂油料相關品種市場價格也同步下挫,企業對風險管控的需求愈發強烈。
“油脂油料企業迫切需要利用期貨等衍生品進行風險管理。”周旭旸表示,油脂油料產業的壓榨廠、貿易商或進口商均在疫情期間受到沖擊,各市場主體雖然對應的市場風險角度不同,但均可以通過期貨等衍生品市場進行風險對沖。期貨等金融衍生品工具,已成為我國油脂油料企業管理風險的有力武器。
企業用期貨管理價格波動風險
《證券日報》記者獲悉,疫情期間,場內衍生品為企業提供了較好的風險管理工具,場外市場則提供了有力的補充。
“大商所上線的包括標準倉單交易、商品互換、基差交易業務的場外綜合服務平臺,為油脂油料企業提供了管理風險的新型工具。”大商所場外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標準倉單交易業務類似于即期的倉單交易業務,商品互換和基差交易類似于遠期的商品交易業務。
今年5月29日,大商所正式上線標準倉單交易業務,首期上線品種包括豆油與聚丙烯。該業務的上線,有助于打通期貨、現貨市場,推動期現價格平穩收斂。商品互換業務是指根據交易有效約定,交易一方為一定數量的商品、商品指數或價差組合標的,按照每單位固定價格或結算價格定期向另一方支付款項;另一方也為同等數量的該類標的,按照每單位結算價格定期向交易一方支付款項的交易。
“期貨市場提供的金融衍生品工具已經成為國內油脂油料企業應對疫情的得力工具。”天嘉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周錢超對記者表示,期貨交割是期貨市場服務油脂油料產業發展的重要一環,相關企業需要深入了解期貨交割流程和規則,通過交割為企業管理風險服務。
雖然今年疫情對豆油、棕櫚油等油脂油料品種構成影響,但國內油脂油料企業利用期貨市場管理價格波動風險,整體上實現了平穩經營,期貨市場在服務產業發展方面越來越成熟。記者 王寧